時論廣場》北京爲因應後拜登變局積蓄定力(張登及)

2023年11月15日,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期間,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菲洛麗莊園散步時揮手致意資料照。(路透社)

說美中對抗是鄧小平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遭遇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是指北京官方講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關鍵是美中兩強從2010年起逐步走近「權力轉移」的暴風圈、走向「修昔底德陷阱」的軌道、滑向「夢遊掉入戰爭」的邊緣。關鍵中的關鍵更在於美中的角色分別是現狀秩序的締造者和霸主國,中國同時是該秩序的受益者、規則修正倡議者,和「霸主下首極」。傳統權力轉移論只看到修正者不滿受益與地位不相稱而挑起戰爭,現在理論界也意識到霸主預期投入大而收益遞減,也可能先發制人。

美國前總統川普拆去了柯林頓以降,自由制度主義兼顧普世價值與恆屬獲益最大的想定,打破美中甚至盟友間過去「在逆差中合作」的模式,用貿易戰與保護主義正式觸發了「變局」。雖然拜登上臺後,希望扭轉川普的「無差別制裁」,以聚焦非戰爭的衝突方式來「競勝」中國,無奈俄國總統普丁以不滿北約東擴爲由,揮師入侵烏克蘭;以色列又超常規反擊哈瑪斯恐襲,造成平民與西方救援團體大量傷亡。雖然國內經濟指標暫時向好,各界愈來愈認爲老邁的拜登難以解決地球上頻繁暴走的「犀牛」和「天鵝」,民主黨政權已是強弩之末,川普明年將風雲再起。

除川普本人,世上恐怕沒人知道美國要怎樣結束俄烏戰爭與以哈衝突,要怎樣經營北約與美英澳(日)同盟。不可預測就是川普最大的本錢,很可能再度登場成爲北京「大變局」要對付的主角。那麼中國是否將因經濟蕭條導致國力前景堪慮、威權現代化模式導致形象不佳,而孤注一擲、冒險先發制人?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合理推測認爲,預期後市看壞的行爲者,會趁實力尚壯而反戈一擊,以避免未來更無力護持核心利益。不少西方「中國達峰論」(China peaks)支持者就是擔心習近平等自揣好景有限,將急於交出「偉大復興」的成績單,現成的考試科目就是臺灣。不過「達峰論」過於簡化,淪爲鼓勵北京冒險的悲觀主義,低估了中國準備因應後拜登變局在累積定力。

達峰論看到中國崛起後經濟增長放緩,有「增量不足」的問題。但亦如美國資深中國經濟專家拉迪(Nicolas Lardy)所見,「達峰」的憑證─美元計算之名目國內產值轉下,本身並不可靠,因而過於低估中國的韌性。他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指出,美聯儲爲了克服通膨而升息導致美元匯價上升,造成包括中國與日本在大國資產低估。實際上從2019年迄今,若各自用本幣計,中國經濟增長幅度仍高於同期美國之增長;這一判斷也爲國際貨幣基金接受。其他包括通縮、消費信心不振、私營企業投資減少、房地產市況萎縮等數據,也要綜合考慮個別產品消費之消長、私營企業在總投資中的佔比、房地產在過去企業投資中的佔比等複雜情況,西方不宜因中國帳面達峰就志得意滿。

也因如此,雖然西方陣營在普丁的刺激與拜登的「揪團」努力下,疏遠中國不少,但重要國家除日韓外,法、德、西、荷、澳、紐首長仍絡繹訪華,保持互動。東協重要國家除菲律賓外,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仍與北京熱絡互動,佐證在地智庫民調顯示中國正面形象已與美國並駕齊驅。在美國、印度提醒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與一些太平洋小國還繼續其避險策略。當然,北京積蓄定力不能僅靠外交活躍;破除「達峰論」的關鍵應是「二十屆三中全會」能爲定力提供何種保證和信心。而「馬習會」也是展示此定力的一個重要信號。(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