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北檢再抗告 意在摧殘柯文哲(吳楚仁)
民衆黨主席柯文哲。(中時資料照,黃世麒攝)
前臺北市長、民衆黨主席柯文哲,30日下午籌措7000萬交保金後順利交保重獲自由,成爲史上交保金最高的政治人物;而柯交保時戴上防逃腳鐐和定位功能的個案手機等科技監控設備,也成了臺北地方法院依《刑事被告科技設備監控執行辦法》第一個同步啓用「個案手機」和電子腳鐐的被告。
爲了化解北檢、高院對柯文哲逃亡和串供的疑慮,北院祭出這套科技監控系統,就是爲了讓柯降低逃亡的可能性,減少利用到派出所報到時,接觸人羣而製造湮滅、僞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證人之風險,但從人權和犯罪證據的觀點來看,卻有不符比例原則、極盡人格羞辱之實。
司法院與法務部建置的腳鐐和個案手機科技監控設備,截至2023年11月底僅33案,其中院方12案、檢方11案,今年7月底累計也僅57件。其中,防逃腳鐐和個案手機大多運用在性犯罪或者有逃亡疑慮者,相對於臺鹽綠能弊案的陳啓昱,前桃園市長鄭文燦等綠營人物,對一個無貪污金流證據,且身負臺灣第三大黨黨主席的柯文哲而言,人格的摧殘大於實質的懲罰。
在京華城弊案上,北檢雖然對柯文哲違背職務收受沈慶京交付之賄賂、與公務員共犯圖利的犯罪事實,從106年動心起念、安排人事、利用市長權力護航取得不法容積調查得很仔細,但對於不法利得高達121億餘元的京華城案,北檢卻只有查獲朱亞虎交付的210萬,以及行動硬碟上記載「2022/11/1沈慶京1500」,沒有查獲金流的待證事實,證據力難以服衆,就連民進黨大老謝長廷都覺得證據薄弱。
更特別的是,29日的抗告羈押庭中,檢方不僅無法證實金流去向,反嗆話要柯文哲誠實解釋硬碟內的「小沈1500」是什麼?而且,檢方也無法列舉「橘子」許芷瑜的犯罪事實,反而認了只是因爲傳聞證據而要求「橘子」回國配合辦案,這些都凸顯檢方在偵查和犯罪證據蒐證上的無能,卻硬要以柯案的重要性爲由而向法院聲押。
另一方面,檢方一直對外表示不是政治辦案,呼籲民衆黨不要以政治打壓作訴求,但在羈押庭內,檢方卻反以政治語言質疑柯文哲,質疑柯與民衆黨幹部開會是談案情或者工作?在羈押庭內,當檢方無力論辯證據力的時候,反而強化對柯人格的侮辱,檢方嗆柯智商157,怎可能看不懂京華城都市計劃的內容?企圖影響法官相信柯若被交保,難防串供。
從本案偵辦以來,北檢不斷以抄家滅族式的辦案手法,傳喚臺灣民衆黨上下80多位黨工,這種悖離常理的辦案手法,在庭上由檢察官自己證實了,檢方指出,如果柯主席不被羈押,孰知會不會在工作期間與黨的工作人員串證?證實了檢方政治辦案的事實。
如今,柯文哲以政治人物最高的交保金獲釋,但北檢在缺乏有力的證據下,30日仍堅持要依法再提出抗告,如此趕盡殺絕,只怕會讓社會對檢方政治辦案的質疑聲浪更高漲,民進黨也不見得就能如願收割小草。(作者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