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底氣──臺灣的飛彈腳步之7(朱偉嶽)

1986年10月09日副總統李登輝(左二)、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左三),由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右二)等陪同,到松山機場外貿協會展示館,參觀紀念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國防科技與兵工生產」展覽。(中央社記者陳明仁攝)

「天馬計劃」就沒有下文了嗎?非也。蔣經國主持國家大計,他並不光看到一箇中山科學研究院。在他正式接掌總統大位約半年的時候,歡迎他的是「中美斷交」事件;而十大建設正在上馬,臺灣的黨外活動也正喧囂塵上。蔣經國尤其記得,在他和他老爸蔣介石於民53年間發起研製核彈的時候,科技學術界的大老吳大猷、吳健雄等,全不表贊同。

說起來,聲望卓着的學術界人士,是他得罪不起的人物。其時,中華民國在海內外的科技專家也正在崛起,亦紛紛回國請求參與建設報效。蔣經國知道,和大陸的對抗,不是靠軍備競賽,而是靠建設成果。所以,他把他父親「光復大陸、解救同胞」的口號,更改爲「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至今,這句口號仍高掛在金門。蔣經國乃刻意把「天馬計劃」壓下來,他不需要可以打到北京的彈道飛彈,他也不需要原子彈。爲什麼又要從事核彈研製呢?因爲世俗的看法很簡單,會做原子彈,就表示能幹,不會做就表示差勁無能,蔣氏父子不願揹負無能的罵名而已。這應是這對父子檔到達做成核彈邊緣,在轟動國際以後,又願意放棄的心理基礎。

那衛星計劃嘛,可以先請海內外學術界人士去主導,讓許多已學有所成的專家學者們,有一個貢獻國家社會更寬廣的機會與道路。假如讓學者專家們缺乏效力的機會,當然會引發他們的不滿。釋出機會,消弭不滿,同時不發展深具挑釁性的彈道飛彈,這是蔣經國的一石二鳥。也是國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後來設立衛星實驗室的源起。自然,衛星實驗室的初期,有不少中山院的專家加入,成爲重要骨幹份子。

1981年蔣經國巡視中科院並聽取重要簡報後,他已知道他父親倡導了一輩子自立自強的國防建設,已具有相當基礎。他乃下了一道命令,從國府當日仍健在的14位一級上將開始、到國民黨中常委,政府五院全體,省政府,各縣市政府,各大專學校系主任以上,各級中小學主任以上,各農會、工會幹部,各公、民營重要廠家,三軍各單位代表等,分批到中科院參觀。中科院所在地原名淮子埔,蔣經國更名爲新新埔;中科院乃把這些參觀稱之爲「新新演習」。

從「新新一號」一直舉辦到「新新六十六號」,前後共舉辦66次,費時共約3年。讓美軍撤走以後的臺灣各界,知道臺灣的國防,並非真空狀態。對臺灣的「處變不驚」而言,這項大規模而連續不斷的參觀,應發揮了相當作用。

1986年天劍一型飛彈。(中央社攝)

接着1986年,「天弓一型」、「天劍一型」、「天劍二型」、「雄風二型」等飛彈及IDF戰機相繼試驗成功。蔣經國復指示,將所有自力研製成功的新式武器,對全體國民作一展示。這就是1986年雙十節,在松山機場展示館的國防科技展。該展覽吸引了62萬人潮,空前轟動。

這個展覽,實際上由中山科學院天弓計劃室負責,聯勤研製的傳統武器如各式大砲、機槍、步槍等亦一併參展。IDF戰機翼翅下掛載着天劍飛彈,正停放在展覽館後停機坪上。在烈日當空下,閃耀着奪目光芒。

雄風一型飛彈則配置在海岸掩體中展出,極具真實感。天弓飛彈除展出微波導引彈及紅外線導引彈外,不怕秘密大公開,還展出解剖彈,就是要讓老百姓看個清楚明白。

因爲雄風、天弓、天劍各計劃同仁經歷過研製的艱辛,也爲了向全世界內行專家展示實力,特別在展覽場一角,展出一些關鍵性零組件成品,像各式陀螺儀、加速儀、電液伺服閥、嘉義外海重砂中提煉的稀土強磁材料等。這些東西,足以讓世界上任何挑剔的專家承認,這些新式武器裝備,確係中華民國的土製產品。「以土勝洋」,有爲者亦若是!

(作者朱偉嶽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