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那一夜,寫下──兩岸心戰年代之2(李光華)

心戰傳單可見當年臺灣的「政治宣傳藝術」。(譚端提供)

大陳島位於浙江省境內,是蔣中正廣義的故鄉。圖爲大陳撤退國軍心戰布條。(本報系資料照片)

九三軍人節前夕,國防部長鄭爲元及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對共軍官兵的廣播講話稿全文,由國軍心戰單位印製成傳單,將在九三軍人節當天,空飄中國大陸。(軍聞社攝)

當年,從支援國防部教官任務結束後,歸建金門心戰大隊,改負責戰地的戰術性心戰稿的撰寫。當兵,這是第二次到金門前線。

當時作業,心戰稿分二種,一種屬戰略性,由國防部直接撰寫,分發中央電臺廣播、金馬心戰廣播站喊話,或印製心戰傳單,透過海漂、空飄,直接送向大陸。

另外一種屬戰術性,由戰地第一線部隊蒐集的大陸海漂傳單、大陸廣播站心戰喊話內容,由我研析,直接撰稿迴應。該稿,一方面報國防部、一方面送金防部心戰大隊發放所屬各喊話站播放。二岸心戰喊話,大陸方面的作業流程,也大同小異吧。

從臺北擔任巡迴教官回到金門重下部隊,從原來的大陸義胞接待站站長改調爲撰寫心戰稿,業務變換很大。於是先看看第一線送來的大陸海漂送過來的心戰資料。其中,有茅臺酒一瓶,已經開封,大概經手的前手們喝了吧;一條煙拆的只剩2、3包,到我那的都是泡了水變味的;大陸的傳單,紙質、印刷很差,沒有照片實景,都是手繪畫片,文字又是口號性宣傳,實在沒有可看性。

大陸廣播喊話的內容,因爲白天雙方都有軍事活動的聲響、心戰喊話的播音、鄧麗君歌曲的播放、漁船作業的噪音,大概都要等到天候佳、風向對、夜深人靜、無風無雨時,前線夥伴才能抄錄的到大陸廣播內容。所以每每作業都在半夜,收到大陸喊話內容、研析、撰稿、報大隊轉國防部、發放各喊話站、播音反制。反正,有來有往,有播必回。

大陸喊話內容大致不外,蔣匪弟兄,你們的父母家人在臺灣吃不飽、吃香蕉皮;大陸同胞人人有飯吃,我們有十億人口,可是人人有飯吃,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偉大功勞。真是千篇一律,脫離現實,枯燥無趣。我們的呢,也是半斤八兩,沒有新詞,就是當兵領餉,交差了事,大家都在應付應付。

這種吃饅頭、數日子、等退伍的日子,實在沒意義。看不下去,於是慢慢從抄前手例稿,改爲自撰新稿,每次加一點新鮮事。談生活、談經濟、談感想、談政策。

那天,不,那一夜,寫下:親愛的共軍弟兄們,大陸同胞們,我們每天早上吃的是饅頭、小菜、豆漿、稀飯,每個人都有一個蛋。中餐、晚餐吃的是乾飯或面,一葷、一素加兩個半葷半素的4盤菜,水果主要是一人一根香蕉。每天晚上可以用熱水洗澡(其實,那是我們部隊是直接配屬金防部,纔有的好處)。

我們剛做完十大建設,我們有高速公路,臺北到高雄大約5小時(那時沒有塞車問題),我們鐵路電氣化,沒有煙味,又快又安靜。我們有國際機場,每年幾十萬人出國旅遊。

我們家家戶戶幾乎都有電話、電視,收音機很少了(其實我懷疑當年大陸一般的同胞知道什麼是電視。)。很少人在騎腳踏車,很多人在騎摩托車上下班。

是的,我們知道大陸有十億人口,要能讓大家吃飽,每天吃飽,人人吃飽,是不容易的事。但是,十億人口,就有20億隻手、20億隻腳,爲什麼不能自己掙飯吃?

我們臺灣沒有什麼自然資源,山高水短,1800萬人擠在這個小島上,地狹人稠。但是,我們有3600萬隻手、3600萬隻腳,人人早就天天吃得飽,日子過得好。這是因爲兩岸制度的差別、政策的差別。

過幾天,我們心戰中隊派駐在馬山播音站的同梯夥伴都沒有再抄送大陸播音內容的抄稿。那時候天氣不錯,無風無雨,又沒有例行防護射擊,所以一直催問,我催、金防部催、國防部也催。答覆總是一樣,大陸播音站一直播音樂,沒有新稿。慢慢的,大家樂得無事。

金門也是對中共心戰的最前哨,每天利用各種方法,將傳單、食品和衣物飄送大陸。(姚琢奇攝)

晚上生活變得輕鬆,值班前可以去擎天廳看場電影,出了坑道口,右轉走個十幾步沿山坡梯,進入辦公室,熄了燈,拉開窗簾,大片格子玻璃窗透進的月光,滿天星星,沒別的句子可以形容,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閒」。

又回金門不到兩個月吧,連金門長什麼樣的都不知道,因爲新分發的預官接任,我們這梯老預官又調回臺灣,歸建原部隊。沒多久,報上新聞,大陸鄧小平、葉劍英宣佈了一國兩制,蔣經國先生則迴應:一國良制。

大家都知道,大陸對臺灣,有既定意識形態的看法,更有相應的統戰策略。但是,自己經手戰地心戰喊話工作,親自見證大陸播音站停播,我知道這是大陸高層的服輸,對經國先生治國用心、建設成果的肯定。我很驕傲,在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走向制度競爭的轉向上,曾投下催化劑。

這時候,你若再問我什麼是心戰?我的體會,心戰就是政治作戰的一環,目標在讓敵人, 「心悅誠服 」、「不戰而屈人之兵」、「 化敵爲友」。

一國兩制,某個角度來說,不啻是大陸對蔣經國推動民生主義均富治理的肯定。大陸,摸着石頭過河,換個名詞、變着花樣的在兩岸間推動、進行制度競爭。

雖然是一場實兵交戰,還好是一場沒有煙硝味的心戰。我們打贏了。兩岸此後有了幾十年的和平。

(作者爲少尉預官、副教授)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