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曾建元專欄/怒潮學生張盛華的生命史(八)
張盛華自離開陸軍第10師以後,就轉任一般軍事機關服務,50年到52年在臺中清泉崗陸軍裝甲兵學校第2大隊第7中隊擔任輔導官、52年調任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陸軍理工學院政治作戰部政一科宣傳官,政戰部主任爲唐國祥,五十三年唐國祥出任青年戰士報社社長,他對張盛華極爲關愛,也將張盛華調到報社擔任新聞官,張盛華在報社追隨唐國祥服務達16年,佔了他軍旅生涯的一半時間。
青年戰士報社在唐國祥16年任內,建立了聘僱人員退休;編輯、採訪、校訂等人員考選任免;公文書檔案和社務會報紀錄等制度,這些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對於報社的永續經營極爲重要,而當中都有張盛華的投入。爲了充實工作上的能力,張盛華還利用晚上下班以後的時間到大學進修,先於民國54年7月插班考上淡江文理學院夜間部公共行政學系二年級,次年再轉學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夜間部公共行政學系進修,而於民國58年6月取得法學士學位。由於當初自中國大陸來臺,心裡總是期望能夠回到江西東鄉老家去,因此並沒有在臺灣成家安定下來的打算。不過隨着國際局勢的變化,反攻大陸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張盛華也就透過青年戰士報社同事行政室安全管理員簡錦禧的廣東小同鄉臺北縣及人中學教員陳金寬的介紹牽線,結識了同在及人中學任教《生物》的臺灣本地苗栗縣苑裡鎮閩南人陳漢樹與鄭𤆬治的長女陳美智,原本陳美智的母親鄭𤆬治反對女兒嫁給外省人,唐國祥知道此事,義氣十足地親自出馬到苑裡遊說鄭𤆬治而獲得同意,唐國祥更主持了張盛華和陳美智的訂婚儀式,張盛華最終得以在64年2月於臺北市迎娶陳美智而在臺灣成家,婚後定居於臺北縣永和市竹林路至今,生活美滿幸福,膝下有苑蓉、寧中一女一子。
張盛華在報社由少校、中校而升至上校,68年唐國祥因病離職,由張盛華政工幹校同期新聞組同學張家驤接任社長,張盛華頓失伯樂,也就離開報社,轉至三軍大學政治作戰部政一組服務,民國70年4月1日於三軍大學官至政戰上校組長退伍,退伍令由總統蔣經國頒佈,副署者爲行政院長孫運璿和胡璉兵團第18軍的老長官國防部長高魁元。71年初,得唐國祥之推薦,接任南懷瑾創辦之《知見雜誌》編輯,因表現耀眼,次年爲國防部福利總處長孫森延攬擔任《福利月刊》編輯,國防部福利總處繼任處長李建生成立公共關係室,以楊華宗爲主任,副主任即爲張盛華。
民國77年政府開放民衆赴中國大陸探親,允許非現役軍人及非管制人員進出大陸,張盛華終於盼到可以回家的日子。他先匯寄了人民幣5千元請堂弟張國龍轉給前妻王鳳英,感謝她的等待以及爲張盛華奉養父母的付出,王鳳英一生身心俱疲,當時已有疾患,張盛華希望這一筆錢可以讓王鳳英好好養病,未料,79年即傳來王鳳英逝世的消息,身後淒涼,張盛華的錢又成了王鳳英的喪葬費。張盛華第一次回東鄉老家探親,便請親友引導,到王鳳英墳前悼祭,悼祭一個曾短暫與他共有青少年時光卻一生牽繫無緣再見的苦命女子。在臺灣,張盛華從未和任何人提起他在大陸的這一段婚姻,只有陳先助知道,直到撰寫回憶錄,不忍王鳳英從此與草木同枯,考慮再三,還是寫了出來。
民國82年,張盛華回家了,他由桃園中正機場經香港啓德機場轉抵南昌向塘機場,再搭車回到東鄉。家鄉的發展與他離去之初的差異不大,7月12日下午5時回到徐源故居,見到原來前後兩棟的磚牆大廈,竟倒塌到只剩四分之一,胞弟張德華和堂弟張國龍兩家10人擠在當中,張盛華看了只有難過,於是發願改善家族的居住環境,用以感謝兩兄弟代他對長輩所盡的孝道。張盛華則在東鄉縣城孝崗鎮經濟開發區的龍山南路上起造福慧安居謙廈安置族人,新居於86年落成。
82年7月13日返鄉次日的上午,張盛華正式上山祭拜祖父母、叔父母、和父母。在他於38年6月20日早上8時離開家鄉以後,家人就陷入了悲慘的命運。叔父張潤助在戴森榮38年9月企圖反抗起義後,跟着在民國40年4月被以反革命罪槍殺處決。張潤助死後,妻子吳寶香被迫改嫁,遺下一子張國龍,照顧祖母洪順嬌,民國45年祖母病逝,張國龍自力更生長大成人,惟於58年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被以反革命罪送入土牢5年,再5年農場勞動改造,直到文革結束之後,備極艱辛。張盛華一房也因他追隨民國遠走臺灣,父母、弟媳、妻子家人在歷年的政治運動中受盡苦難,胞弟張德華在家鄉易幟後以屬於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黑五類份子緣故,坐了10年土牢,父母在民國50年前後含恨棄世而去,妻子王鳳英只有被迫改嫁,此時正值中國大陸1958至1962年大躍進運動時期,在超英趕美的盲動空想中,中央人民政府要求各省提高糧食生產和上繳量,各省及其下各市縣爲了達到指標,只好犧牲對人民的糧食供應量,因此而導致人民糧食不足而爆發大饑荒。江西是中國大陸餓死人數較少的省份,但大躍進期間非正常死亡的人數仍高達13萬2千人,這些非正常死亡者,絕大部分意味着是餓死的。張貴助兩老在大躍進期間死亡,可想而知,當與出身黑五類以致糧食被剋扣而影響身體健康有關。張貴助夫婦由張德華和張國龍安葬於外地,78年10月,張盛華請求張德華和張國龍再協助將之遷葬回徐源村,對於父母,張盛華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
民國84年4月,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理事長董雲堂力邀張盛華前去協助工作,半年後,張盛華即出任行政室主任。88年,東鄉縣第一中學創校60週年校慶,張盛華以校友身分應邀出席。在會場上見到了他的同班同學,也是當年東鄉初中班上70多位同學中唯二的女同學之一,戴森榮的女兒戴依仁。在此之前,張盛華在初次回家時,弟張德華便告訴他戴依仁的消息,希望張盛華能推薦張德華子張愛良到戴依仁創辦的江西華聯外貿學院升學。張盛華遂專函致信給戴依仁,讓張愛良順利地獲得入學。
戴依仁在戴森榮身後非常堅強地站了起來,在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回到江西從事外語教育,1993年自籌資金創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民辦高等學院:江西華聯外貿學院,後改名江西外貿專修學院。戴依仁除了是一位教育家,也是文學家,擅長詩歌和小說創作。張盛華和戴依仁是班上唯二的大學生,同學三年,平生第一次說到話,但則仍匆匆握別。校方安排了許多黨政高官致詞,卻忽略掉真正的教育家、又是前校長的女兒、傑出校友戴依仁,讓遠道而來的張盛華十分感慨。儘管如此,張盛華感到戴依仁丰采依舊,美麗如昔,那是她歷經時代磨練後堅強生命力的綻現。東鄉家鄉張盛華最感謝的人,除了父母之外就是張潤助,戴森榮則是他永遠尊敬的政治家。
張盛華在民國96年退休,這一年,他親愛的弟弟張德華過世。(待續)(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駱長毅爲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