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償典型案例⑭ | 浙江省杭州市:創新生態保護補償模式

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近年來,各地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不斷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機制,取得了積極進展。生態環境部總結了生態保護補償典型案例,爲各地推動生態保護補償提供借鑑。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黃湖鎮青山村距離杭州市中心42公里,森林覆蓋率接近80%,擁有豐富的毛竹資源。近年來,餘杭區在這裡創新推出了“善水基金”模式,爲治理水源地面源污染、提升水質、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徑。

堅持生態優先,創新引入信託模式,還青山以綠水

長期以來,爲增加毛竹和竹筍產量以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村民在龍塢水庫周邊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劑,造成了水庫氮磷超標,影響了飲用水安全。2014年,青山村成立全國首個水基金信託“善水基金1號”,以信託合同的方式約定利益分配,建立市場化、多元化、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基金累計投入100萬元,集中科學管理龍塢水庫周邊關鍵林地1000畝,通過禁止使用農藥、除草劑和化肥、林下植被修復等方式,恢復林下植被100畝,有效消除匯水區內農業面源污染,恢復竹林至最佳水源涵養狀態。僅三年時間,實現龍塢水庫水質提升並穩定達到I類水標準,青山村周邊生態環境恢復良好。目前,水源保護範圍已拓展至青山溪、黃湖大溪流域,這一模式也在千島湖流域的淳安、建德推廣。

凝聚多方合力,完善可持續運營機制,賦青山以動能

爲聚焦長效長治,持續開發產業和市場運營,成立了水基金運行主體晴山生態農業公司,帶領村民以符合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的方式開展生產經營,通過銷售生態農產品、開辦民宿等方式,持續增加村民收益,村民再將每年收益的5—10%回饋給“善水基金”。截至目前,基金參與農戶達43戶,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後反哺資金可達10萬元/年,累計募集反哺資金超100萬元。青山村廢棄了20多年的小學改建成“青山自然學校”,與100家企業、學校合作,開發15種特色志願者服務和自然體驗產品,成爲遠近聞名的“未來鄉村”和“自然生態打卡地”,每年組織自然體驗和志願者活動220次,帶動年均訪客增加4萬人以上,向“善水基金”輸送自然保護資金超30萬元。

致力強村富民,探索生態共富路徑,化青山以金山

持續鼓勵村民開展節水行動和垃圾分類等低碳生產生活和經營方式,着力打造生物多樣性友好型村落。圍繞“生態+”主題,邀請國內外162位藝術家打造精品項目82個,綜合生態文旅收入達1200萬元。招引小而美農文旅鄉村新業態38家,引入新村民近100名。實施“自然好鄰居”計劃,引導和鼓勵村民拿出閒置房屋開辦民宿、農家樂,提供導覽講解、手工藝培訓等服務,農戶年均增收達6萬元,青山村經營性收入從2019年的60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300餘萬元,村集體收入年均增長47.8%。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也爲鄉村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供稿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

編輯 | 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