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容易得乳腺結節?情緒如何影響乳腺健康?
乳腺癌作爲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令不少人談之色變,甚至將乳腺結節等同於乳腺癌。
乳腺結節知多少?
“乳腺結節”是人們在體檢和就醫過程中經常能夠聽到的高頻詞彙,許多人會把它的形成歸結於負面情緒的累積。
但其實,乳腺結節與乳腺癌之間有着天壤之別,乳腺結節最終演變爲乳腺癌也要經歷一整套複雜的調控機制和演變過程,本文將就乳腺結節與情緒之間的關係作出說明,希望越來越多的女性可以遠離乳腺結節,免受乳腺結節的困擾。
乳腺結節並不是特指某種具體的疾病,是生長於乳腺腺體內的實性病變的統稱,一般臨牀上較爲常見的包括乳腺增生,乳腺囊腫,乳腺纖維腺瘤等,只有1%~2%的乳腺結節屬於乳腺癌。
乳腺結節真的是氣出來的嗎?
目前,尚沒有明確的試驗證據證明乳腺結節與負面情緒之間存在線性相關,但因爲乳腺屬於下丘腦-垂體-促性腺軸調控的下游靶器官,而負面情緒甚至是焦慮、抑鬱狀態的長時間累積,會使體內的雌孕激素水平處於失調狀態,從而增加罹患乳腺疾病的概率和風險。
在2023年5月中國學者發表於BMC Medicine(IF=11.15)的題爲“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breast cancer:observational and genetic analyses”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選取了超過 25萬人,利用目前爲止歐洲最大的個體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彙總統計數據,證實了抑鬱症與乳腺癌風險呈正相關的結論。
類似的結論,還有2023年5月線上發表於《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的題爲“抑鬱和乳腺癌發病風險相關的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的文章。該研究中共納入80萬餘例的抑鬱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數據和7個癌症數據庫,採用兩樣本孟德爾隨機化方法研究抑鬱和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皮膚癌發病風險的相關關係。最終結果發現,抑鬱和乳腺癌風險的效應估計值大於1且有統計學意義(OR=1.08,95%CI=1.01~1.17,P=0.035),未發現與其他癌種的相關性。
由此可見,生氣雖然不會直接引起乳腺結節的生成,但通過情緒變化引起的體內激素水平波動,確實對乳腺結節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何避免乳腺結節的發生?
乳腺作爲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的靶器官,任何可能導致內分泌紊亂的因素,都會誘發體內激素水平的失衡,從而誘發乳腺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爲了避免乳腺結節的發生發展,還需要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培養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同時養成規範體檢、正確就醫的健康保健意識。
建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避免長期出於焦慮、抑鬱狀態中;
健康生活,規律作息,減少熬夜次數,避免過度勞累,遠離不良的生活習慣;
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高脂、高能量飲食導致的脂肪攝入過多,拒絕吸菸、酗酒等不良嗜好;
避免長期服用避孕藥和含有大量外源性雌激素的保健品,減少對乳腺和子宮內膜的刺激;
養成關注乳腺健康、自檢自查的意識,如果出現疼痛、腫塊、溢液等症狀,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切忌亂投醫甚至諱疾忌醫。
一旦發現乳腺結節怎麼辦?
並不是所有的乳腺結節都需要治療干預。
對於隨月經來潮而週期性出現的乳腺增生、無自覺症狀的較小的乳腺纖維腺瘤等,通常只需要定期隨訪。
除此之外,目前臨牀上針對乳腺結節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病理活檢和外科干預。具體在就醫時,醫生通過病史採集、觸診、超聲、鉬靶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經過綜合評定後,決定患者是否需要接受病理活檢以及後續的治療方案。在乳腺超聲檢查中,目前應用最廣的是B1-RADS分型。
針對不同的超聲分級,乳腺結節的處理原則也不同。 一般認爲:
評級在1級和2級的無需處理;
3 級的結節應當每3-6個月複查超聲,6個月複查一次鉬靶,在此期間若評級上升,應考慮進行活檢;
4級: 積極行病理活檢明確病理類型;
5&6級: 根據具體病情及不同的病理分型,參照乳腺癌的治療標準積極治療。
對於育齡期患者,在隨訪中發現結節較大、較多且增長較快的良性結節時,外科干預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
由於傳統開放式手術存在手術創傷大、癒合時間長、術後瘢痕明顯、乳腺外觀改變等諸多缺點,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逐漸成爲處理這類病變的主流,它能夠將對乳腺外觀的影響降到最低,具有術後恢復快、無出血、損傷小的特點,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接受度。
2023年4月6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消融治療專業委員會制定的2023版《微波消融治療乳腺良性結節專家共識》全文發表於《中華內科雜誌》,共識當中對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操作流程、注意事項併發症的預防及處理和療效評估及隨訪都做了全面的介紹和整理。此次共識的更新,是在2018版的基礎上,以4000多例一線臨牀病例爲依託整理編撰而成的,相信在爲臨牀醫生提供指導的同時也會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