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號90後女航天員家庭背景曝光,網友驚呼:怪不得她能上天!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3名航天員王浩澤、蔡旭哲、宋令東順利入駐中國空間站。
王浩澤(左)、蔡旭哲(中)、 宋令東(右)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4次載人飛行任務,第33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43次飛行。
來源:人民日報
執行本次任務的3名航天員,創造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輝煌。
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當中有兩個新面孔,而且還都是90後:
一名是中國首位90後女碩士航天員王浩澤;
一名是中國首位90後飛行員出身的航天員宋令東。
當你感嘆他們出類拔萃時,他們的家庭背景卻狠狠打臉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唱衰聲。
在這個“小鎮做題家”不被看好、精英教育備受推崇的時代,他們的成長之路,給所有迷茫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指明瞭方向。
誰說讀書沒有用?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努力讀書,真的可以拿到人生的順行證。
90後女航天員王浩澤,出生於河北一個小縣城。
王浩澤
她的媽媽本就家境貧寒,幼年被迫輟學,一直念念不忘讀書夢。在離學校很遠很遠的地方,她拿起了書本,把幹農活的苦,都當作自學的動力。
終於,一舉考上師範學校,成爲一名人民教師。
媽媽的勤奮好學,一點不落地遺傳給了王浩澤。從小,王浩澤左右手都能寫字,天資聰穎,學習力過人,但她讀書的勁,依然比任何人都要強。
堂姐回憶:有一年除夕夜,家裡其他孩子都結伴去玩了,只有王浩澤回到房間繼續學習。
憑藉這股死磕書本的勁兒,王浩澤中考成績全縣第二,高考被東南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錄取,後來又繼續讀研。
書本,託舉着王浩澤一步步離開那個小縣城;對讀書的熱愛,激勵着她一點點涉足新領域。
讀研期間,王浩澤主攻等離子體爆震,這對一個女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導師看好她,有意讓她接觸比較難的課題。
這讓王浩澤吃盡了苦頭,忍不住對導師抱怨:“以後我不打算從事學術研究,能不能不做那麼難的課題?”
導師諄諄告誡:“我不指望你以後一定要搞科研,但你要保持認真做事的習慣。
如果你現在因爲不喜歡就不認真去做,以後你遇到喜歡的事時,也許就沒有認真做事的習慣了。”
王浩澤把這番話記在心裡,畢業後,她從事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專門“造火箭”。
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憑藉這些年鑽研書本的經驗,和導師的一席箴言,她逐漸從中發掘出樂趣。耐着性子,研究謎一樣的運算邏輯和方程式,一點點地對其進行拆解。
最終,她研究的新型發動機有了突破,以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身份,造出了連知名專家都讚不絕口的產品。
心懷熱愛,內心就會充滿力量;面朝夢想,整個人都會閃閃發光。
收到國家選拔第三批航天員的通知後,王浩澤義無反顧報了名。她被選中成爲航天員後,家裡人的反應並沒有特別驚訝。
二十多年的苦讀生涯,早已爲她積累了衝破雲霄的幹勁。
你看到的是她一夜之間封狼居胥,看不到的是她如何用書本給自己腳下鋪路。一步一步,把縣城小路走成通天大道。
21年前,神舟五號升上太空,點燃了全體中國人的驕傲,也點亮了一個13歲少年的航天夢。
宋令東
他就是宋令東,神舟十九號的第二個90後航天員。
他出生於山東菏澤曹縣,父母都是農民,家境拮据,年幼的他不得不幫父母幹活。
多少次,他跟着爸爸,走在進城收廢品的路上;多少次,他看着媽媽,拎着大包小包去城裡賣涼皮。
這些奔波和艱辛,給他小小的心裡塞滿了生活的苦。也讓他一遍遍暢想,13歲時那個飛上太空的夢想。
宋令東家
有一次,一位同學跟宋令東炫耀自己坐了一次飛機,回到家後,宋令東告訴父母:“我以後不要坐飛機,要開飛機。”
言出必行,他把心思全都放在讀書上。
窮,使他早早明白髮奮的含義;
奔波,使他早早就爲實現夢想做好準備;
生活的苦,使他早早就克服了學習的苦。
年少時模糊的夢想,因爲這份努力和清醒,逐漸有了清晰的形狀。
宋令東的爸爸說:“他從小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經常考滿分。”
媽媽還記得:“兒子從小就是學霸,常常是班裡的一二名,他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當火箭騰空而起的那一刻,宋令東父母激動落淚
在縣城讀高中期間,17歲的宋令東參加了招飛,經過層層選拔,順利被空軍航空大學錄取。
能夠被錄取,除了身體素質萬里挑一,更重要的是勤學。
一堂飛行員培訓理論課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一句話:“最好的男子漢去飛行。”
宋令東心裡涌出澎湃的熱血,他暗暗發誓:我要當那個最好的男子漢,開最好的飛機。
這一句誓言,支撐着他熬過9年的飛行訓練。最終,他如願了。
他所在的空軍航空兵某旅,是中國首支飛出國門、與外國空軍聯訓的航空兵部隊,被譽爲“南疆利劍”。
正如他的微信名“守望者”一樣,那個許諾要“開飛機”的農村娃,如今駕駛戰鷹,飛過天南海北,守護祖國大好河山。
然而,這還不算完。
離天空越近,楊利偉的身影就越清晰,宋令東還想把夢想再翻上一番。2020年,他順利通過層層選拔,入選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孩提時代夢想的種子,終於開出了璀璨的花。
可從寒門學子到航天員,路程卻是那麼漫長。窮困的家境、窘迫的條件、泥濘的上學路……每一個都原本可以把他壓垮。
但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咬着牙夜以繼日地努力,纔有了今日的騰飛。看似“逆襲”的結局,藏着無數滴揮灑在書本上的汗與淚。
如果有人問你:“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請你告訴他:“讀書的意義在於,增加你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和底氣。”
中國科學院大學院士詹文龍,原本是一個造紙廠的製漿工。工作之餘,他接觸並閱讀了大量書籍,對學習產生了極度的嚮往。
工作三年後,他吃透了讀書的重要性,選擇重新參加高考,順利考上大學。
最開始,或許只是爲了去一個更適合讀書的環境,讀更多書;
但慢慢地,他憑藉紮實的知識積累,一點點提高鑽研深度,最終成爲中國原子核物理學家。
回望那些寒門貴子走過的人生路,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的知識體系,決定了TA的人生上限。
曾經的滄州市理科狀元龐衆望,被癱瘓母親拿低保撫養長大。
他本該吃夠命運的苦,但讀書爲他打開了新思路,使他明白那些被幸運之神垂青的人,都具有強大的精神內核,而非物質條件。
龐衆望
他說:“大家都說我家庭不好,我沒有覺得我的家庭哪裡不好,我媽媽很好,奶奶也很好,我在一個這麼好的家庭長大,他們應該羨慕我。”
他入讀清華大學,心無旁騖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裡,絲毫不爲過去的艱辛拖累。如今的龐衆望,是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博士生,年紀輕輕就有了自己的專利,前途可期。
把一手爛牌打好,是讀書賦予一個人的特權。
就像一句話所說:“別抱怨讀書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這世上任何苦難都會蹉跎一個人,但只有學習的苦,可以把生活熬成你想要的樣子。
看到一位清華大學的學子感慨:清華真是一個“資源過剩”的地方。
她沒吃晚飯,走出寢室,隨便在校園裡溜達,看到一張巨大的講座海報。沒細看上面的內容,只想着進會場蹭點茶歇點心,吃着吃着,卻發現臺上講話的是一位學術泰斗。
這位平時只能在新聞裡見到的人物,身邊還圍着一羣同樣難見到面的企業家、創始人。
如今他們就聚集在清華大學一個小小的會場裡,爲普通學生提供零門檻的交流機會。
只要你是清華的學子,就可以和他們聊天,聽他們毫無保留地分享,甚至可以加上他們的聯繫方式。
普通人一輩子都難以獲得的資源,僅憑清華大學一張敲門磚,就可以輕輕鬆鬆擁有。
這或許就是寒門學子拼了命考上名校的意義:老天爺關了我一扇門,我就要憑自己的努力爭取機會,追平與別人的差距。
這張帖子,讓我們看到讀書實際上能爲自己帶來什麼:
學校請來做乒乓球活動的嘉賓,是奧運冠軍;
街邊騎着老舊自行車、看起來普普通通的老人,是頂尖院士;
學校內隨處可見的分享會、研討會、音樂會,舉辦者都是業內數一數二的人物;
每天浸泡在這樣的氛圍裡,對一個人的思維、見識、認知都有着質的改變和提升。
而擁有這一切,不需要你有多厚的家底、多優秀的體能、多厲害的天賦,只需要你努力讀書。
憑藉讀書的成就,躍遷到能力範圍內最高的高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哪怕站在比別人落後很多的起跑線上,別忘了,我們擁有一雙可以奮起直追的雙腿。強者從不抱怨生活,只想着怎麼打好手中的每一張牌,用一份厚積薄發的力量,造就自己與這個世界抗衡的最大資本。
我們無法左右命運,但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你讀過的每一本書,最終都會成爲填平你人生溝壑的一磚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