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號月底飛天!3名航天員名單曝光,神舟二十號緊急待命!
前言
最近,朋友圈都在刷屏神舟十九號,說真的,我並沒有很激動。
不是對中國航天無感,相反,作爲一個看着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人來說,我比大多數人都清楚,每一次發射背後,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
但這一次,我更關注的是神舟十九號背後的故事,那些不爲人知的細節以及關於中國空間站未來發展的蛛絲馬跡,這些纔是真正令人感興趣的地方。
從“月壤磚”到“太空穿針引線”,這纔是星辰大海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次神舟十九號上天,要幹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太空“燒磚”。
對,你沒聽錯,就是燒磚。
當然,不是普通的磚,而是用模擬月壤燒製而成的“月壤磚”,這可是未來月球基地建設的關鍵材料。
月壤磚
想想看,在月球上蓋房子,那可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舉,而中國,正在一步步將這個夢想變成現實。
更讓人振奮的是,神舟十九號執行任務的同時,神舟二十號船箭組合已經在酒泉待命,隨時準備“救場”。
這就是中國航天的“雙保險”策略,“發一備一”。
說白了,就是確保萬無一失,畢竟,航天員的安全是重中之重。
還記得前段時間,國際空間站的飛船被太空微粒撞擊,地面卻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着航天員在上面乾等。
要是換成中國,分分鐘就能發射另一艘飛船,把人接回來。
這就是底氣,這就是實力!
當然,除了“燒磚”和“雙保險”,神舟十九號任務還有一個重要看點,那就是中國空間站的軌道調整。
說起來,這次軌道調整還挺神秘的,官方只是簡單地發佈了一條預報,說要將空間站軌道擡升10公里左右,具體原因卻沒有透露太多。
不過,有網友猜測,這很可能跟神舟十九號和空間站的對接有關。
要知道,太空對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現在中國空間站採用的是“徑向交會對接”模式,飛船要從下往上“追”着核心艙對接,難度係數直線上升。
所以,爲了確保對接順利進行,提前對空間站軌道進行微調,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當然,這只是個猜測,具體情況還得等官方公佈。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空間站的每一次軌道調整,都是爲了更好地完成任務,都是爲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發展。
說到未來,就不得不提中國空間站的國際化合作計劃了。
就在前不久,中國空間站項目正式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並已經有瑞士、波蘭、德國、意大利等17個國家的科學實驗項目確定入選。
不僅如此,中國還計劃邀請國外航天員加入中國空間站,共同開展科學實驗和探索活動。
這意味着,未來中國空間站將不再是中國的“獨角戲”,將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國際化,並將爲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貢獻,成爲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家園。
當然,中國空間站的雄心壯志遠不止於此。
爲了滿足未來更復雜、更多樣化的空間任務需求,中國已經制定了空間站升級計劃,將現有的3個艙段擴展到6個艙段,並進一步提升空間站的整體性能。
也許有人會問,爲什麼要花這麼多心思建設空間站?我們又用不着。
說到底,還是爲了“星辰大海”的夢想。
中國航天,從一開始就肩負着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使命,而中國空間站,正是實現這一使命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這次,神舟十九號發射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但最吸引人的,倒是那些“查無此人”的航天員。
儘管官方已經多次確認了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已經確定,但具體名單卻始終秘而不宣,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蔡旭哲
“老司機”帶“新人”,中國空間站的“人員流動”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從以往的任務安排來看,中國航天似乎形成了一種“老帶新”的規律。
就比如,神舟十六號的指令長景海鵬,是參加過神舟十一號任務的“老司機”,而神舟十七號的指令長湯洪波,也曾執行過神舟十二號任務。
按照這個規律推測,執行過神舟十三號任務的蔡旭哲,很有可能成爲神舟十九號的指令長。
當然,這也只是猜測,畢竟,官方沒有蓋章的事,誰也說不準。
蔡旭哲
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航天員隊伍的“人員流動”比我們想象的更頻繁,也更精彩。
中國航天堅持着“老帶新”的傳統,讓經驗豐富的航天員帶領新一代航天員執行任務,既能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又能培養後備力量,確保中國航天事業後繼有人
此外,中國航天也在不斷選拔和培養新的航天員,爲未來的空間任務儲備人才。
據瞭解,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了三批次的航天員,總人數超過30人,其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將”,也有初出茅廬的“新兵”。
這些航天員來自不同的領域,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爲中國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中國空間站的建成和發展,中國航天員隊伍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人員構成也將更加多元化。
而那些曾經默默無聞的“新人”,也將有機會登上太空舞臺,成爲中國航天的主角。
就像這次神舟十九號任務,雖然我們還不知道三位航天員的具體身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一定是經過了嚴格選拔和刻苦訓練的精英,也一定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爲中國航天再添輝煌。
當然,在關注“新人”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那些爲中國航天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將”。
“老將”葉光富,李聰,李廣蘇
那批即將返回地球的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大半年的時間,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他們在太空期間,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爲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他們即將完成任務,光榮凱旋,我們期待着他們平安歸來,也期待着他們分享更多太空故事,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航天事業。
中國空間站,不僅是科學探索的前沿陣地,也是人才培養的搖籃。
在這裡,一代代中國航天員接續奮鬥,書寫着中國航天的輝煌篇章。
而那些關於“老司機”和“新人”的故事,也必將成爲中國航天史上最動人的註腳。
那在此期間,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最近幾年,關於中國航天的新聞,越來越“國際範兒”了。
就拿這次神舟十九號任務來說,除了“月壤磚”和“雙保險”這些“硬核科技”之外,還有一個關鍵詞也頻頻出現,那就是“國際合作”。
沒錯,中國空間站,早就不是中國一家的事了,爲何這樣說呢?你聽我細細道來。
從“朋友圈”到“地球村”,中國空間站的“國際範兒”越來越足
早在空間站建設之初,中國就明確表示,要將其打造成一個面向全球開放的太空實驗室,與世界各國共享空間探索成果。
這可不是說着玩的。
就在前不久,中國空間站項目正式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並已經有17個國家的科學實驗項目確定入選,涵蓋了天文學、空間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
這意味着,未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將有機會在中國空間站上開展科學實驗,探索宇宙奧秘。
更“破圈”的是,中國還計劃邀請國外航天員加入中國空間站,與中國航天員一起執行任務。
可以想象一下,未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航天員,在地球之外,攜手並肩,探索宇宙,那將是怎樣一幅動人的畫面!
中國空間站,正在從“朋友圈”走向“地球村”,成爲人類共同探索宇宙的新家園。
當然,中國空間站的“國際範兒”並不僅僅體現在“請進來”,更體現在“走出去”。
中國已經制定的空間站升級計劃,將進一步提升空間站的整體。
到時候,中國空間站將擁有更大的空間、能力、效率,將爲全球科學家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多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中國空間站的升級,將爲國際空間站“退役”後的全球太空合作提供一個重要的“備選項”。
衆所周知,國際空間站已經“服役”多年,預計將在2030年前後“退役”。
而中國空間站,將成爲屆時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也將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和使命。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空間站將成爲全球太空合作的核心平臺,也將爲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封閉”到“開放”,從“單打獨鬥”到“合作共贏”,中國空間站的“國際範兒”越來越足,也折射出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的堅定步伐。
結語
回望過去,中國空間站走過了一條艱苦卓絕的奮鬥之路,每個舉動都彰顯着中國航天的雄心壯志。
如今,中國航天將承載着人類探索宇宙的共同夢想,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正如一位航天人所說:“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