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能源交通工具覆蓋海陸空

原標題:

新能源交通工具覆蓋海陸空

“電動深圳”讓人感受“未來已來”

在鹽田區大梅沙海濱公園,一架碟形外殼的“UFO”載人eVTOL緩緩升空,穩穩地在空中飛行;在南山科技園內,搭載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氫能大巴於園區穿梭,爲華爲、騰訊等企業員工提供通勤服務;在大灣區沿海,作爲全球無人船探索者的氫動力無人自主運輸船,“虎賁一號”實現了航運業零碳排放的突破……

這些常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交通工具,正逐步在深圳成爲現實。今年上半年,我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08萬輛,6月當月新車滲透率達77.4%,創歷史單月新高。隨着綠色低碳交通格局不斷延伸,深圳正加速佈局新能源交通工具這一新賽道,培育壯大海陸空全方位“電動深圳”產業集羣。

集聚海洋優勢 電動船舶“悠遊”大海

日前,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與寧德時代電船科技簽約,將在船舶電動化、船舶換電、新能源船舶應用研發、新能源電動船舶綜合產業園區建設等領域進行戰略合作,以濱海漁船電動化和新能源體育漁旅爲支點,充分聯結各方優勢,撬動南澳“海洋+新能源+旅遊”發展。

早在去年6月,深圳市政府就與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聚焦新能源車換電、電動船舶、新型儲能、綠色園區、金融服務和貿易等重點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在新能源船舶領域,得益於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深圳以優勢海洋電子信息業爲切入點,積極探索新能源船舶,賦能綠色航運、綠色港口,推動船用動力電池、電機、箱式電源、電池管理系統、充換電設備以及岸電儲能一體化設施等上下游配套產業集聚發展。

深圳市銳深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純電動旅遊客船電池系統集成商,已累計交付500餘艘新能源船舶鋰電池系統,佔據國內中大型電動船舶電池系統集成超50%的市場份額。今年5月,其自主研製的一款風冷式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正式通過挪威船級社DNV官方認證,適用於電池供電或混合動力船舶和海上設施。

不止如此,作爲電動船舶的發展配套,深圳在岸電系統的佈局上亦處於全國首位。今年1至7月,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岸電共接駁船舶626艘次,爲去年同期2倍,超去年全年;爲到港停泊的船舶供電約1307萬度,也爲去年同期2倍,超去年全年,減排10117噸二氧化碳,相當於種植56萬棵樹木。

打造產業生態圈 低空經濟“領舞”高飛

3月初,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盛世龍”從廣東深圳蛇口郵輪母港起飛,經過約20分鐘飛行,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碼頭。這是全球首條跨海跨城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線的首次公開演示飛行,也是未來交通走入現實的歷史性時刻。6月,寶安區歡樂港灣的上空飛來了一個“UFO”,作爲全球首款eVTOL載人“飛碟”,引來不少遊客參觀“打卡”。

近年來,深圳全力推動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並構建了“條例+行動計劃+若干措施+空間保障+基礎設施超前佈局”完善的低空政策體系。尤其在產業鏈構建上,關鍵配套環節完整,上中下游企業緊密合作,形成了低空經濟的發展合力。

深圳如今還是全球知名的“無人機之都”,在低空經濟領域初步形成了全產業鏈體系化的競爭優勢。截至2024年6月,全市已建成低空起降點249個,覆蓋載客運輸、物流運輸、社區配送及公共治理服務四大領域。其中,直升機和eVTOL載客運輸領域已建成109個起降點,物流運輸領域已建成46個,社區配送領域已建成74個。

在不久前召開的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再次發佈《深圳市低空起降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5)》,將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低空起降服務體系,爲“異構、高密度、高頻次、高複雜性”低空飛行活動和“低空+”新興業態培育提供支撐。到2025年底,我市將建成1000個以上低空起降點,實現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緊跟“綠色”風口 搶先佈局交通新賽道

去年3月,304臺比亞迪電動重卡陸續向印度發運,這是印度首次大規模採購電動重卡用於港口運營;同年11月,由深企氫藍時代打造的氫燃料電池系統的32噸勾臂式氫能生活垃圾轉運車,在南山區華僑城垃圾轉運站交付。

近年來,深圳的綠色低碳交通格局不斷延伸。截至2023年底,深圳純電動貨車推廣規模已達13萬輛,其中純電動物流配送車輛12.6萬輛,純電動泥頭車0.4萬輛,保有量均居全球第一。

受低碳生活方式及電氣化大趨勢的影響,電助力自行車逐漸成爲全球增速顯著的品類之一,如今已形成超千億美元規模的市場。記者注意到,深圳不少龍頭企業已悄然佈局這一新興賽道。去年11月,深圳十方運動打造的電助力自行車品牌TENWAYS,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去年底,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車有限公司聯手華爲推出首款鴻蒙智聯電助力自行車;今年7月的EUROBIKE2024歐洲自行車展上,大疆發佈了電助力自行車系統“DJI Avinox”和“Amflow PL”整車,正式進入電助力自行車賽道。

電助力自行車領域龍頭企業加速崛起,上下游產業鏈不斷集聚。光明區已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在智能控制、智能傳感領域,集聚了和而泰、安費諾、諾安智能、紐迪瑞科技等優質企業;在新材料領域,集聚了以新星輕合金、光大同創爲代表的企業,在特種輕質合金、碳纖維材料的研發與製造領域技術領先。

未來,將重點圍繞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環節與新材料、智能傳感的深度融合,中游整車製造與精密製造、現代時尚的有機結合,下游有效借力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最新成果,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全市自行智造產業高地。(記者 鄒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