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沃土的“田保姆”

夏日清晨,微風陣陣,濃郁的麥香在田野間瀰漫,與蛙聲蟬鳴、映日荷花共同預示着豐收的美好。

吃過早飯,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走向自家後院機械停放場,只見幾十輛大型農業機械整齊排列,合作社社員們正忙着爲這些農機具檢查、維修。

“李班長,今天上午收割麥子的機械都準備好了嗎?”看到合作社農機班班長李宗超正在檢查農機具,杜煥永走上前去詢問。

今年30多歲的李宗超已經在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了10多年,成爲遠近聞名的機械手。“三夏”期間,他更是格外上心,每天都早早來到機械停放場,一遍又一遍地檢查機械,生怕哪裡出了紕漏。

“您放心吧,我們對所有農機具都提前進行了維修保養,就等着它們大顯身手了。”李宗超回答道。

“走,咱們這就去試試。”杜煥永和李宗超一起走向一臺收割機,一躍而上坐進駕駛室,熟練地駕駛着收割機緩緩進入麥田。

夏日長,麥收忙。金色的麥田裡,聯合收割機“下鐮”、秸稈打捆機“善後”、拖拉機牽引整地……農民“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辛勞,正逐漸被機械化作業的便捷所替代。

聲音爽朗、利落幹練,是杜煥永給記者留下的印象。“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堅守田間地頭,帶動鄉親們學習技術、發展農業。”杜煥永說。

今年50歲的杜煥永是滑縣萬古鎮杜莊村人,與農業打了幾十年交道,對腳下的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2012年,杜煥永從天津返回家鄉搞起了種植業。2013年,杜煥永成立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本村和鄰村100多戶農民手中流轉來土地,準備大幹一場。

沒想到的是,第一年杜煥永就栽了跟頭。“由於缺乏管理技術,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產量上不去,再加上人工費用高,合作社就賠了錢。”杜煥永回憶。

“發展現代農業,光有夢想和熱情還不夠,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培養職業農民。”杜煥永說,從那時候起,他意識到科學的管理加上相應的機械配套,才能逐步提高合作社的生產水平。

爲了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杜煥永多次外出學習種植技術,考察大型農業機械,先後投資1200多萬元購置130餘臺(套)現代農業機械設備。

“過去是鐵犁牛耕,一名壯勞力一天頂多能收一畝小麥。現在開着收割機一天能收120多畝。”杜煥永仔細地介紹起農機具,“這是自走式噴霧機,這臺翻轉犁能爲農戶一畝地節省30元的成本……”

經過多年發展,合作社不僅有大型收割機、播種機、無人機、糧食烘乾塔等農機設備,還將北斗導航農機自動駕駛系統運用到農業生產中,既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又極大提高了田間作業效率。

“去年我又購買了精量條播機,能將作業效率提高50%。這季麥子就是精量條播機播種的,你看這麥苗長得多齊整。”杜煥永自豪地說。

如今,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爲包括先進種植技術推廣、土壤改良、農機服務、農資供應、糧食收儲和農產品銷售等在內的農業生產多元化服務主體,爲農戶提供作物種植託管服務。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流轉土地2000多畝,入社農民1500餘人,年機械化服務面積超5萬畝,服務農戶2800多戶。

“種好田靠什麼?”記者問。

“歸根結底還是靠人。發展現代農業,需要一大批懂技術、會管理的科技型人才,以及願意紮根農村、甘於奉獻的創新型人才。”杜煥永說,他們打算通過網絡平臺免費進行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大家一起種好糧、多產糧。

在杜煥永的影響和帶動下,杜煥永的兒子和兒媳也返鄉加入合作社,成爲合作社的新員工。

這兩年,在穩定合作社主要收入來源的同時,杜煥永也開始嘗試新領域。比如,劃出500畝地,種上了花生、辣椒、穀子、紅薯等作物;合作社增加了花生油、幹辣椒、小米、粉條等產品品類;銷售渠道上,杜煥永更是嚐鮮線上銷售,專門組建了電商團隊。

高標準農田整齊劃一,田網、路網、觀光網相融成片,如今的農村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新農人”隊伍。“農村天地廣闊大有可爲,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創業,成就人生夢想。”杜煥永說。 (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