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非不能 不爲也

(圖/本報系資料照)

16日凱道上舉辦「公平正義救臺灣」遊行,雖然民進黨猛攻此一活動爲政黨造勢,試圖移轉焦點,但在豔陽下仍有上萬民衆搖扇怒吼「落實居住正義」,人民的聲音,蔡總統聽到了嗎?

居住正義是這次活動主軸之一,抗議臺灣號稱幸福寶島,居住環境卻是房價飆漲、黑市炒作和分配不均。本文就聯合國「適足居住權」最爲關切的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也就是「社會租宅」,提出政府做得到的解方。

針對居住正義,蔡總統開出的最大張支票是社會住宅8年20萬戶。但8年就快到期了,只蓋好了5萭8千多戶,待開工和規畫中的有6萬8千戶,怎麼算都是不及格,年輕族羣還是買不起、等不到或租不好房子,豈能不走上街頭!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於興建社會住宅成績不佳,解釋問題在於三大難題。

一、土地難找:真的是這樣嗎?依內政部統計,六都都市計劃新增的土地有8913公頃,國土規畫也都動輒3、4千公頃。這些土地粗估足夠再供700萬人居住,只要官員有心,在臺北市以外的五都,每都都可蓋出3房總價約900萬元的住宅萬戶以上。如果蓋只租不售的2房或1房的社會住宅,3到5年內就能達成總住宅量的5%,充分滿足年輕和弱勢族羣的居住需求,進而發揮抑制房價不合理上漲的功能。

二、資金難籌:地方政府普遍財政困難是事實,但中央政府對蓋社宅,特別是保有土地權的只租不售,每年花個3、4千億不是問題,以每戶造價500萬元計算,可造6~8萬戶;加上政府公債和銀行貸款的資金槓桿,蓋20萬戶不是做不到。地方政府從區段徵收溢價中每年可賺200~300億元,調高房屋稅、地價稅、囤房稅也可增加百億收入,只是願不願意多撥錢來蓋社宅。

三、人力不足:營造業缺工,使得社宅目前每坪造價近20萬元。政府的公權力要善用,專案聘用外勞不難,片區開發型的社宅營造也很好做外勞管理。

人、資金和土地都有了,政府再說社宅難蓋真會笑破人民肚皮;何況,政府又可用容積獎勵、加速建照審覈、打擊違建戶不當阻擋等公權力,從都市更新或危老改建中取得相當金額的興建社宅資金或做住屋分配。

政府最大的效能是解決問題,不是解釋原因。「社會租宅」是人民最卑微的「適足居住權」。2024總統大選近了,「買不起、等不到、租不好」的無殼蝸牛們,就用你手中的選票爭取自己住的權益吧!(作者爲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