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消費:小食堂裡誕生的新場景
全齡友好、社區附近、價格實惠、口味適宜……過去的一年裡,社區食堂在北京多地提速建設,在保障居民方便實惠就近“乾飯”的同時,部分社區食堂更成爲社區消費、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平臺和抓手。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召開期間,多位委員在談到社區食堂時建議,應優化社區食堂的盈利模型,重點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多元、可持續發展的社區食堂,成爲服務消費、社區消費,建設一刻鐘生活圈的有力抓手。
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李志起:
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實現平臺
李志起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建議,社區食堂同時具備公益和商業屬性,需要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係,在滿足不同消費羣體需求的同時提升造血能力,提供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
李志起提到,許多社區食堂的空間較大,除去運營時間外還剩下不少空閒時間,若能將現有資源進一步利用起來,便能成爲拓客和增加利潤的方式之一。
李志起指出,不僅是社區食堂,整個社區商業的模式都與門店的服務、消費者黏性和忠誠度息息相關,存在一定生存壓力。除了政府補貼之外,一方面,不僅是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社區也應在租金等方面對於周邊商業給予支持。另一方面,社區居民對於周邊的熟悉情況是自身優勢,若能以小時工或兼職等形式幫助社區食堂運營,不僅能夠幫助社區食堂降低成本,還有助於食堂的日常運營。
在保障居民“努力乾飯”的基本功能外,李志起認爲,社區食堂更可以探索成爲社區消費的基層樞紐。
近年來,北京一直在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在李志起看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中的業態是多元且豐富的組合,滿足着不同消費的多樣需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未來還能夠承載更多空間和業態,社區食堂恰好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實現平臺。
市政協委員趙莉:
創新探索多元運營模式
近年來,社區食堂賽道中不乏連鎖餐飲企業等的加入,這也帶動了不同業態的消費。趙莉表示,其實無論是連鎖品牌還是個體商戶,均需要明確社區食堂的定位,注重菜品的營養豐富和多樣化,提升服務質量,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
“不能單純以經營理念來看待社區食堂,這更是社會服務的場景,因此需要從頂層設計,創新探索多元運營模式。”趙莉建議,舉例來說,有關部門可以通過設定社區食堂的利潤率標準,對員工相關費用給予減免等。另外,在政策制定方面,趙莉還提到,應提前深度調研社區人羣需求和體量,再對社區食堂業態加以引導。
“社區食堂有着顯著優勢,其最大特點在於親民,這不僅體現在價格上,還包括對不同消費羣體的廣泛覆蓋,社區食堂未來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其健康發展仍需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趙莉說道。
市政協委員蔡昱:
以延伸業務提升社區食堂造血能力
蔡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建議,社區食堂應做到因地制宜,結合目標羣體的消費特點和需求進行佈局,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做到開一家、火一家。
近年來,全國多地出現社區食堂開辦熱潮,除了老年消費羣體,追求便利的年輕消費羣體、周邊上班族甚至是學生等均是社區餐飲的消費主力軍。社區食堂不僅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需求量較大的一項服務,更是提升區域生活服務業便利指數的有力推手。
蔡昱提到,社區食堂所在的區域不同,面臨的環境與消費特點亦不相同,這就要求社區食堂做到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周邊不同消費羣體的個性化需求。
此外,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社區食堂業態並非一蹴而就,過程中仍需持續優化。“社區食堂仍在不斷探索和優化階段,推動社區食堂發展離不開多方共同努力。”蔡昱表示,社區食堂和常規餐飲企業存在差異,但同樣需要擁有市場化競爭意識,不斷提升造血功能。
北京商報記者 張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