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經濟要健康 民企需先好

旺報社評

大陸經濟前景究竟如何?衆說紛紜。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在畢業演說提到,大陸經濟快速崛起,美國難以迴避與中國的競爭,因其任內4年的努力,美國已取得更好的戰略地位,大陸經濟將永遠無法超越美國。

不必陷入美國陷阱

有趣的是,差不多同時間,曾任世銀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在亞洲金融論壇指出,美國阻擋不了大陸由投資帶動技術升級與產業創新,生產力將重新提速,並拉昇就業與人均收入,進一步帶動消費。大陸經濟於2030至2035年期間超越美國,是大概率的事。

兩造究竟孰是孰非,需要時間證明。可以確定的是,40餘年來大陸經濟快速崛起,近年雖遭遇強烈逆風,但整體表現並不差。從數據來看,自2013年習近平上任以來,大陸GDP成長年均約6%,位於全球前段班,對比之下美國年均2.5%,顯然林毅夫的說法較爲可信。大陸只要能保持此一增長態勢,差距將逐年縮小並在某個時間點反轉,除非美國經濟出現持續的爆炸性成長,但其可能性不高。畢竟一個經濟成熟的國家,很難出現高速成長。自1980年以來的40多年間,美國經濟年均成長率爲2.6%,是很好的證明。

另一個可能性是大陸經濟長期疲軟,甚至突然崩潰,美國就會保持領先。拜登認爲他對中國科技「小院高牆」策略奏效,因而認定中國經濟永遠無法追上美國。確實,大陸經濟短期遭遇很大的困難,但基本面仍然強勁,中美經濟誰領21世紀風騷,無人可以咬定。

其實大陸不需要陷入美式思考陷阱,現階段更應關切的不是GDP成長几個百分點,什麼時候可以追上美國,而是如何創造更紮實的經濟總體結構。外部因素非操之在己,壯大自己由自己控制。這可能也是北京的思路。自去年底以來一連串經濟會議已擬定具體策略與目標,短期以擴大內需消費及投資爲主,中長期藉由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轉型,進而累積並擴大經濟動能。

但實際做法與成效上,中長期科技創新轉型已有明顯成果,內需消費及投資復甦步調則顯得緩慢,未能大步邁前。去年9月及10月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增長連續兩個月回升,分別來到3.2%及4.8%,但11月又急墜至3%。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樣由10月的86.9下滑至11月86.2,持續在低谷徘徊。12月固定資產投資滑落至3.2%,離這波低點2.9%僅0.3%差距。顯示去年9月北京推出刺激內需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收效有限。

市場信心跟上政策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改近年基調,重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內需」列爲首要任務,刺激消費及投資更是重中之重。將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及消費品以舊換新,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的「兩重」建設,從消費端及投資端齊頭並進拉擡經濟。

依據凱因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論」,擴大消費與投資支出可以驅使總和需求曲線外移,進而增加短期產出,帶動經濟表現。不過拉擡效果如何?是大是小?最終還是取決於企業及民衆的信心與配合程度。換句話說,市場信心能否跟上政策步調,將左右今年大陸經濟的增長力道。

大陸在強大製造力帶動下,去年貿易順差近1兆美元,GDP成長可達5%目標,但投資與消費信心遲遲不能扭轉向上,主要在內需不足,消費與投資信心低迷,其中又以民營企業爲嚴重。中美貿易及科技戰升溫對出口導向民企造成打擊,加上房地產長期低迷,民衆寧願儲蓄而不願消費,因而內需不振。

回首大陸40年來經濟改革,民企厥功甚偉,因而享有「56789」美譽,也就是5成稅收、6成GDP、7成技術創新、8成城鎮就業、9成企業家數,彰顯大陸經濟要好,民企要跑在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