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保險公司紛紛開發新品,稅收優惠政策能否助力這一險種啓航?
每經記者:塗穎浩 每經編輯:張益銘
又到年底,節稅保險銷售熱度升溫。“今年年底前買了節稅產品,明年申報的時候就可以抵稅了。”最近,剛剛買好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小楊,又被保險銷售人員推薦了一款稅優護理保險,以小楊20%的收入稅率計算,每年交2400元保費,能減免480元的稅,交費10年,累積可節稅4800元。
上述護理險,屬於稅優健康險的範疇,該項稅優產品於2015年5月就開始試點,並於2017年7月推廣至全國。2023年7月,隨着產品範圍由醫療險進一步擴展,護理保險和疾病保險也加入到其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陽光人壽、友邦人壽、太平人壽、人保健康等上市保險公司旗下人身險公司都有開發相應的稅優護理險產品。年內多家公司首次推出、迭代了相關產品。
業內人士在受訪時指出,上述稅優護理險和商業長期護理險形態沒有特別的差異,長護險接受度目前低,但是藉助稅優政策培育市場,也是各項政策中提到的發展方向,現在很多大公司都有產品,判斷未來會有一定機會。
抵稅+保障,稅優護理險受市場青睞
“稅優護理險與個人養老金可以同時享受稅收優惠,領取時也無需補稅。”銷售人員向小楊推薦的是一款互聯網熱銷的稅優護理險,這款產品最大的優勢是能節稅,無需開通單獨的賬戶就能投保,購買後會得到一個稅優識別碼,只需要在個稅APP進行綜合所得稅申報的時候,選擇相應的扣除項目,填入稅優識別碼。
銷售人員還告訴小楊,不僅可以給自己購買,她還可以爲配偶和子女投保,父母的年齡不超過70歲也可以作爲被保險人。
除了節稅,這款產品的保障責任包括護理保險金和疾病身故保險金,10種特定疾病,或意外致1~3級傷殘,達到合同護理保險金的給付條件,一次性給付護理金:18歲前,給付已交保費或現金價值二者較大者;18~60歲,給付1.6倍已交保費或現金價值二者較大者;61歲以上,給付1.2倍保費/1.2倍現價/基本保額三者較大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由於抵稅後產品收益率可觀,“高收益”成爲這款產品的一大賣點。據一位保險銷售人員展示的利益演示情況,對於年收入15萬元的30歲男性,稅率10%,選擇交10年、每年保費2400元,到第10年抵稅後的現金價值,對應的收益率高達4.55%。個稅比例越高,這款產品的收益越高。如果是最高一檔百萬年薪的,適用稅率是45%,複利收益率可以達到10%以上。
業內人士認爲,對於護理險來說,護理責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合同利益,不能把護理險當作簡單的理財產品來看看,僅關注現金價值是不全面的。
精算馬克主理人Mark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規模尚小,目前市場上的商業長護險難言主流產品形態,不考慮類增額壽的長護險,可以說稅優長護險和一般長護險產品形態沒有特別的差異。相比較而言,個人養老金更像儲蓄,領取階段還有3%的稅,而稅優健康則更像保障類的產品,兩者定位有所不同。
頭部公司均有產品:責任側重不同但收益差別不大
2023年7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適用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產品範圍擴大到商業健康保險的主要險種,包括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和疾病保險,讓人民羣衆有更多選擇。不再設計標準化條款,增加產品保障內容,提高靈活性,僅對既往症人羣設置承保要求,其他產品設計內容均交給市場主體。
政策發佈後,頭部險企紛紛開發了相應的稅優護理險產品。根據相關規定,經營稅優健康險的保險公司應在官網公佈適用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商業健康保險的產品名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上市保險公司旗下人身險公司的相關產品有:國壽惠衆護理保險、平安智盈倍護(2025)終身護理保險、太保鑫長護終身護理保險、太平惠鑫保2024護理保險、友邦優享長伴終身護理保險、陽光人壽金生相伴B款護理保險、人保健康長相伴互聯網終身護理保險。
從上市時間看,如平安人壽今年4月上市了“平安智盈倍護終身護理保險”,今年10月,迭代產品“平安智盈倍護(2025)終身護理保險”上市;今年7月,友邦人壽推出公司首款稅優健康長護險產品“友邦優享長伴終身護理保險”。
從銷售數據看,部分公司在去年已產生保費,但還未成規模。如中國人壽旗下的國壽惠衆護理保險,2023年原保險保費收入8.26萬元;2023年,人保健康旗下有4款護理保險有銷售數據,其中長相守終身護理保險、長相守互聯網終身護理保險保費分別爲2488.3萬元、1922.3萬元,此外,還有溫暖安康中老年護理保險、溫暖安康互聯網中老年護理保險兩款保險保費不到1萬元。
據上述精算人士測算的七款產品收益率情況,以30歲男性,20年交,年交保費2400元,邊際稅率爲30%爲例,如果在第20年退保,在考慮退稅的情況下,產品收益率區間主要在4.6%~5.2%。“在報行合一後和最新的預定利率水平下,產品的情況收益水平差不多。”Mark指出,不同保險責任的側重點不同,因此不同合同利益會有差別。
藉助稅優政策培育長護險市場
近年來,隨着增額終身壽險等儲蓄型產品的熱銷,壽險公司積累了大量高成本業務。同時,利率中樞的持續下行使得壽險公司的經營面臨嚴峻挑戰,因此發展保障型產品已成爲行業的普遍需求。
近日,中再壽險聯合明德精算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發佈的《全球視野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爲,目前,儲蓄型產品的主力客羣普遍處於養老規劃階段,長期護理保險與儲蓄、養老產品與這類客羣具有較高的適配度,契合當下與未來長期的需求趨勢,是壽險公司破局保障型產品發展難題和轉型的抓手,可以幫助保險公司實現向“人身保障+低保證利益+浮動收益”的“耐心負債”過渡。
被稱爲“第六險”的社保長護險於2016年開始試點,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所需費用。截至2022年底,全國參保人數達到1.69億,累計有195萬人享受待遇,累計支出624億元,年人均支出1.4萬元。伴隨我國老齡化程度的持續加深、以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持續建設,商業長護險作爲社保的補充,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005年國泰人壽推出國內市場首款長期護理保險,但在此後近20餘年,人身險產品供給一直以長期儲蓄保險、重疾險和百萬醫療險爲主,保險公司沒有接續發力於長護險。中再壽險產品開發部認爲,2023年之前是長護險市場的培育階段。長護險的良好發展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相關政府機構的政策支持、商業主體的保險和服務供給探索,三者形成合力。
“稅優政策是激發商業長護險需求的有效手段,建議放寬稅優政策覆蓋範圍並加大支持力度。”中再壽險產品開發部建議將團體商業長護險納入和企業補充醫療保險享有同等待遇的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範疇。另一方面,建議適當擴展享受個稅優惠政策的長護險產品形態範圍,建議將商業長護險納入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支付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