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碰瓷通用名,藥名“混說”當休矣
時本
“咪喹莫特”變“咪奎莫特”,產品名稱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前者是正規藥品,而後者只是普通的消字號產品。難以辨別區分的名稱,讓不少患者用錯了“藥”。近日,北京消費者陸先生向記者反映,他就買到了這種打“擦邊球”的產品。(6月5日《工人日報》)
《水滸傳》裡有李鬼冒充李逵,如今市場上有“咪奎”冒充“咪喹”。“咪喹莫特”和“咪奎莫特”不僅名稱相似,而且包裝雷同。但正如李鬼沒有李逵的本領一樣,消字號產品“咪奎莫特”也沒有藥品“咪喹莫特”的治病功效。一些患者分不清“奎”和“喹”,病情就容易被耽擱,等明白過來,就會產生上當受騙之感。
商品名碰瓷藥品通用名,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比如,若僅從名稱上看,導致“大頭娃”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很像是一種皮膚病藥,但它屬於消字號產品。此外,中消協曾對某電商平臺銷售的針對嬰兒溼疹的產品進行調查發現,該網站充斥着大量宣稱具有治療效果的嬰兒“溼疹膏”,看名稱與藥品無異,但經購樣後查驗,均爲僅有消毒作用的消字號產品。
商品名稱混亂,在藥品之間更爲嚴重。通用名是正規的、公認的名稱,商品名則是藥企起的名稱。比如“媽咪愛”是商品名,其通用名爲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現在家長們普遍記得其商品名,反倒不知其通用名。曾有全國政協委員就藥品商品名稱規範管理提交提案,並舉例說明,阿奇黴素是通用名,但不同廠家生產的阿奇黴素有不同的商品名,由於生產廠家衆多,導致阿奇黴素的商品名有近20種之多,極易搞混。
藥品的商品名除了數量繁多、雜亂無章,有些還存在刻意誤導或虛假宣傳現象。比如曾有一種中成藥的商品名叫“消癌平”,被當時的國家食藥監部門領導點名批評並質問,“你消的是什麼癌症”“如果吃了這個藥能夠把腫瘤消掉了,外科醫生也不用做手術了”“這種名稱不改行嗎”。藥品商品名稱之亂,可見一斑。
更有甚者,有些藥品的商品名連見多識廣的醫務人員都稱絕,比如一種商品名爲“百事必妥”的藥品,其通用名爲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的國產藥,其進口藥的商品名叫“可樂必妥”。一種抗菌藥的注射液綁定一類飲料名稱,着實讓人感到詫異。
五花八門的藥品商品名背後藏着哪些貓膩,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問題。碰瓷、綁定名氣大的商品名稱,故意追新求異,帶有誇大的成分,很多都是因爲想別出心裁,讓人記得住,從而達到擴大知名度與增加銷量等目的。
藥品商品名太多、太雜,有時候患者很難搞清楚,甚至會感到懵圈,進而容易吃錯或吃重藥。比如患者以爲是吃了兩種不同的藥,其實是吃了同種異名的藥,進而導致藥品毒副作用大幅度增加。藥品名稱和藥品的其他內容一樣,都要通過藥品說明書“明說”而不是“混說”,從而讓患者看得懂、分得清,用得也放心。漫畫/王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