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突然跑到武漢“搶企業”,什麼信號?
文|凱風
“逆向招商”又來了。
日前,以“江海同脈·智領未來”爲主題的投資上海·全國行(武漢站)暨長江經濟帶產業合作大會在武漢隆重舉行,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聯合閔行區、臨港新片區組團出發,推動上海、湖北兩地先進製造業合作。
這是繼今年5月上海首次到西部的成都招商之後,再次將視角瞄向千里之外的中部地區,凸顯了經濟大市全力拼經濟的決心。
長期以來,上海一直都是各大城市競相追逐的招商目的地,如今卻主動放下“身段”,先後奔赴成都、杭州、武漢等新一線城市招商引資,釋放出非同一般的信號。
上海,爲何這麼“拼”?
01
上海,爲何看上了武漢?
在中國,只有兩個城市以“大”冠之,一個是大上海,一個是大武漢。
一個“大”字,道盡了兩城深厚的歷史淵源。同飲一江水,早在一百多年前,上海與漢口先後開埠通商,自此長江上的巨輪往來不絕,黃金水道由此形成。
時隔百年,長江經濟帶戰略橫空出世,猶如一條巨龍,串起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羣,上海是“龍頭”,武漢是“龍腰”,成渝是“龍尾”。
就此而言,上海與成都、武漢先後“牽手”,既是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聯動的體現,也是製造大市各展所長、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全新探索。
圖源:武漢國土空間規劃2035徵求意見稿
上海是全國經濟第一大市,也是首屈一指的製造強市,爲長三角乃至全國高端製造的龍頭。
2022年上海工業總產值超過4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產值超1.7萬億元。
其中,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躍居萬億級,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更是有着世界級的影響力。
不僅如此,上海還是“大國重器”的重鎮,更是中國製造向着全球高端製造頂峰攀登的領跑者,承載了尖端科技突破“卡脖子”限制的希望。
從第一架國產大飛機C919到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首艘彈射型航母福建艦到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無數“現代工業的明珠”的背後,都有“上海製造”的支撐。
與之對比,作爲中部地區經濟第一大市,武漢是我國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也是年產量超百萬輛的汽車工業城市之一,近年來又不斷搶灘存儲芯片、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賽道。
且不說上海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在持續向中西部地區進行梯度轉移,上海的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與武漢相關主導產業存在較高的關聯度和產業互補空間,而在航空、船舶、核電裝備等以上海爲主導的“大國重器”中,也不乏武漢及湖北企業的參與。
這一次與此番參與組團招商的上海臨港新片區、閔行區,無一不是製造大區。
前者是新能源汽車、航空製造、生物醫藥的主陣地,後者是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產業的集聚區,與武漢及湖北多個主導產業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事實上,上海與武漢的區域合作,並非始自今日,而是有着深厚的淵源。
早在洋務運動時期,上海的江南製造局鍊鋼廠和武漢的漢陽鐵廠遙相呼應,共同奠定了我國鋼鐵產業的基礎。
時光鬥轉,兩大鋼鐵廠分別蛻變爲上海寶山鋼鐵和武漢鋼鐵,並在2016年再度聯手,完成了“史詩級”的戰略重組,合併爲中國寶武鋼鐵集團。
作爲央企專業化整合的樣板之作,寶武鋼鐵成立6年多來,粗鋼產量從6380萬噸飆升到1.31萬噸,躍居全球第一,超過世界鋼鐵第二大國印度的全國產量,不僅鞏固了我國在世界鋼鐵產業鏈的話語權,而且成爲長江經濟帶跨區域合作的典範。
寶武鋼鐵的成立,可謂強強聯合,既是兩家龍頭企業的橫向整合,也是兩大中心城市的產業合作。
寶武鋼鐵在央企中率先採取上海、武漢雙總部模式,鋼鐵產業上存在一定分工,而在新型材料、金融科技、產業投資等領域,有着明顯的產業協同空間。
此外,作爲高校和大學生最多的城市之一,武漢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畢業生奔赴長三角、大灣區等地,上海是首選地之一,兩地在人才招引方面也存在相當大的合作空間。
根據近年各高校就業質量報告,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所湖北985高校畢業生留在湖北本省就業的比例約爲3成,而到東部地區就業的佔到半壁江山,其中到長三角地區的佔比20%左右。
可見,上海到武漢招商,既有做大重點產業的考慮,也不乏高端製造產業補短板的需求,更有長江經濟帶深度合作的戰略用意。
02
上海到中西部地區招商,武漢等城市該如何應對?
今年以來,武漢黨政代表團頻頻到訪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地區,並舉辦多場招商推介活動,無論是規格之高還是聲勢之大,都創下了近年來的記錄。
僅今年5-6月在上海、杭州舉辦的兩場招商活動,就簽約了108個項目,武漢由此收穫了3426.67億元的長三角投資大單。
對於這一舉動,當地官方媒體以“取經”來定性,而“學習先進和發達沿海城市的發展經驗,並推動與武漢的緊密聯繫,形成更廣泛的產業和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則是公開目標所在。
就此而言,上海此番在湖北舉辦長江經濟帶產業合作大會,並將武漢作爲2023年度投資上海·全國行系列活動的收官之“站”,不僅是超大城市之間良性互動的體現,更體現了對武漢這座國家中心城市的認可和重視。
作爲“中部崛起”的龍頭城市,武漢這些年擺脫超預期因素帶來的衝擊,經濟體量、城市能級、產業結構實現了全面躍升,不僅反超杭州重回GDP第八城之位,而且反超鄭州躍居中部人口第一大市。
而在國家戰略加持之下,過去幾年,武漢先後成爲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超大城市、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能級得到全面提升。
在產業上,過去武漢是“一鋼獨大”,如今已是“九龍齊飛”,形成了以“965”爲特色的產業體系。從傳統的汽車製造,到新興的光電子信息、互聯網、生物醫藥和大健康,在一些關鍵的新賽道上已有一爭之力。
就此而言,不能簡單將上海到武漢等內陸地區的招商行動,視爲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降維打擊”,更不能將之誤讀爲搶企業搶人才的“掐尖”之舉。
要知道,無論是產業合作還是人才合作都是雙向的,上海在完善自身高端製造產業體系的同時,也將通過產業鏈反饋給武漢等地,最終實現雙贏。
近年來,多個內陸城市在上海設立駐滬辦事處,利用上海作爲國際門戶樞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等優勢,爲招商引資、企業出海創造更多可能。
不僅如此,近年來,隨着跨區域合作步入深水區,反向的科創飛地開始興起。
過去多是發達地區到中西部設立產業轉移的飛地,如今內陸城市也開始到上海等地設立“離岸”的科創園區。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形成以“研發+製造”、“孵化+轉化”的全新合作模式,湖北省黃石市打造的黃石(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就是典型案例。
更關鍵的是,作爲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到內陸招商,猶如一條“鮎魚”,徹底激活了全國良性的招商競爭,將拼經濟帶往新的高度,無論對於穩增長還是高質量發展都是好事。
在上海之後,香港也罕見到內地搶企業、搶資本、搶人才,正是“鮎魚效應”的體現。
03
上海“反向招商”爲哪般?
今年以來,上海開啓“投資上海·全球行”系列活動,足跡不僅橫跨美國、意大利、瑞士等歐美髮達國家,搶灘全球市場,而且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兩大世界級城市羣互動頻頻,更首次將視角放在成都、杭州、武漢等新一線城市,拉開“逆向招商”的序幕。
上海爲何要這麼拼?
日前召開的重要會議,將“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爲明年的九大重大任務之首,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正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究其原因,近年來,大國之間從過去的經貿博弈轉向更爲深層次的科技和產業博弈,歐美髮達國家再工業“軍備競賽”如火如荼,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正在成爲區域競爭乃至大國博弈的關鍵戰場。
在此背景下,一流的城市都在重回“產業強市”,作爲經濟第一大市的上海,也不例外。
最近幾年,在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引領下,一衆城市將“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紛紛提出“製造強市”、“產業第一”、“工業立市”等口號,全力做大做強制造業,提升自身的經濟含金量。
作爲全國經濟第一大市,上海擁有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創中心的超級定位,打造了全國最多的萬億級產業集羣,更處於高端製造的前沿陣地,有責任也有義務率先擔起新型工業化的探索任務,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事實上,即使高端服務業高度發達,上海依舊沒有放鬆對製造業的重視。
最新發布的《上海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工業增加值達到1.3萬億元,佔GDP比重要達25%以上。
這是繼2016年之後,上海再次提及“25%”的工業底線,顯然時看到部分國際城市過快“去工業化”帶來的弊端,更看到製造業之於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守住製造業底線,不斷向着產業鏈、價值鏈上游攀升,主動承擔相關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領域的重大布局,這是上海製造的使命,也是上海主動在全國及全球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的關鍵出發點之一。
做大做強制造業,顯然不能靠個別城市的單兵突擊,需要來自城市羣內部的一體化合作,更需要跨省域跨區域的產業協作。
近年來,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到來,新產業、新賽道層出不窮,給許多城市以“彎道超車”或“換道超車”的可能,不僅培育出一些獨具優勢的新興產業,更涌現出許多擁有巨大潛力的初創型企業。
且不說京津冀、大灣區擁有諸多具有行業引領力的高新產業集羣,在二線城市中,杭州數字經濟走在前列,武漢的存儲芯片、激光技術一枝獨秀,成都航空製造、核電裝備實力突出,每個城市都有一技之長,值得借鑑或整合。
所以,上海的產業集羣需要建鏈、強鏈、補鏈、延鏈,產業基金需要拓寬投資渠道,科創中心需要製造基地作爲依託,而新賽道需要不斷鞏固既有的優勢,這就與中西部地區和其他城市羣之間存在合作與互補空間。
以重點產業爲抓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發展力量,協同一切可以協同的創新資源,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產業鏈條,吸引國內外衆多城市之長,帶動高質量發展,這是“上海逆向”招商的深層用意所在。
拋開上海自身的現實需要,站在國家區域戰略重大布局的視角來看,作爲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要擔起帶動長三角乃至中西部地區共同發展的重任。
目前,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在“上海龍頭帶動,蘇浙皖各揚所長”的分工寫作之下,長三角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成爲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但作爲經濟中心城市,上海的引領作用不只是體現在長三角,更應進一步向長江經濟帶等更多區域延伸,以“龍頭”帶動“龍腰”和“龍尾”舞動起來,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發展。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既是高層對上海的期許,也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
04
全球招商引資,上海優勢何在?
這兩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搶企大戰”和“搶人大戰”如火如荼。
與中西部城市相比,上海在要素成本上並不佔有優勢,加上土地資源日趨緊張,不能沿襲拼資源、拼土地、拼勞動力、拼優惠的傳統招商模式。
但作爲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無論是區位優勢還是戰略定位都超過一般城市,而營商環境、法治環境、市場化程度以及對外開放力度都與世界第一梯隊看齊,由此形成上海獨具特色的招商引資軟實力。
其一,精準招商,避免漫天撒網,拒絕“大而全”的招商模式。
在國家生產力佈局和戰略佈局中,上海是高端製造業的引領者,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興工業化”的先行者,是新質生產力的領跑者,所以產業佈局必然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而不會簡單追求“大而全”。
這從上海的“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就可見一斑。
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3+6”產業代表的是當下,是上海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羣的主要支撐;
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等四大新賽道,則是搶灘佈局的焦點;
而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5大未來產業,則着眼於長遠。
上海各區產業定位圖
所以,上海的精準招商,必然是產業爲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爲前提,做長長板和補充短板。
其二,速度就是競爭力,先進製造業的“上海速度”,更是上海吸引全球企業的重要抓手之一。
早在4年前,“特斯拉速度”不脛而走。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落戶,旋即創下了 “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的奇蹟,而同年開建的柏林工廠直到2022年才正式投產。
這不只是終點。從第1輛車到第100萬輛車下線,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僅用了30多個月,而從100萬輛到200萬輛,用時不到13個月,“特斯拉速度”仍在加速。
如今,“特斯拉速度”正在更多行業上演。
今年下半年,“生物醫藥界的特斯拉”——全球製藥巨頭莫德納在閔行區建立中國首個藥廠,從戰略簽約到拿地開工,僅用3個多月,再次刷新外資項目落戶上海的新紀錄。
無論是“特斯拉速度”還是“莫德納速度”,背後都是“上海速度”。
這一速度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至今,背後既有上海及周邊地區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帶來的支撐,也與上海一流的國際化營商環境不無關係。
其三,作爲國際開放門戶樞紐,上海是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鏈接點,既是國內企業“出海”的跳板,也是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窗口。
無論紐約、倫敦還是東京,都以“全球城市”爲定位,無不是本國乃至全球資本、技術、貿易、人才和產業交往的中心。
上海也是如此。通江達海,一邊連起長江經濟帶等內陸地區,一邊直通亞太及全球,內地衆多企業藉助上海的國際化優勢,得以順利融入國際市場,而國際企業則通過上海深入中國,共享大國崛起的紅利。
目前,上海雲集了7萬多家外資企業,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3300億美元,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908家,外資研發中心538家,均位居內地城市之首。
與此同時,大型央企總部和民營企業總部紛紛落戶上海。
近年來,中國寶武鋼鐵、中國遠洋海運、中國船舶、中國電氣裝備集團等大型央企總部先後落戶上海,上海由此成爲僅次於北京的第二大央企總部基地。
央企落戶,體現的是國家戰略佈局和上海國際化的優勢。而民企總部落戶,則是上海市場優勢和國際吸引力的體現。
數據顯示,僅僅過去5年,就有501家民營企業總部選擇落戶上海,業務涵蓋製造業、信息服務業等多個領域。
其四,高水平開放不止步,上海自貿區被賦予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範區的重任,以開放塑造招商優勢。
開放,是上海與生俱來的基因。自開埠以來,上海一直都是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近年來,在浦東開放、自貿區、進博會等國家戰略的助力下,上海成爲我國對外開放的高地。
日前,國家層面印發《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推動上海金融領域擴大開放,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範區。
這是繼2019年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設立,首提貿易自由、投資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信息快捷聯通等“五自由一便利”以來,對外開放再次躍上新的臺階。
今年以來,外企巨頭紛紛造訪上海,僅上海各級領導就會見了上百家跨國公司全球高管。
蘋果CEO庫克來了,特斯拉CEO馬斯克來了,德國大衆集團、法國達飛集團、美國通用電氣、英國阿斯利康集團的高管也來了……一時之間,上海再現萬商雲集的場面。
隨着後疫情時代步入常態,加上中國經濟逐步回升向好,對外開放不斷躍升新的臺階,上海的“國際引力”正在繼續增強,全球“朋友圈”還會進一步壯大。
可見,經濟、產業、區位優勢,疊加國際化、營商環境、對外開放等優勢,讓上海成爲全國乃至全球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地區。
最近召開的重要會議提出,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爲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作爲經濟第一大市,上海有必要走在“拼經濟”的最前列,擔起穩增長、穩就業、穩外貿乃至穩財政的重任,爲區域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