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滄海遺珠

在復興島及其周邊漫步,不過兩個多小時,卻彷彿很久,果然證實了我一直以來的感覺:時間的流速不是勻速的。

上海僅有兩個地方讓我覺得如同滄海遺珠——其一,橫沙島,其二,復興島。

它們總讓我錯覺是上海的飛地,上海的留白,甚至上海的盡頭。其實復興島的地理位置還很中心,毗鄰中環,是離上海市中心最近的島。

復興島是黃浦江內唯一的封閉式內陸島,南起定海路橋,北近虯江口,位於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楊浦區東南部的黃浦江下游。距吳淞口約16公里。復興島長3.42公里,中部最寬處550米,面積約1.133平方公里。

這座東、南、北三面皆爲黃浦江環繞的小島是個彈丸之地,自誕生之初就與上海工業發展息息相關。

100多年前,復興島是黃浦江上靠近周家嘴村的一座淺灘,當年的周家嘴人跡罕至,較爲適合作爲軍事演習的靶場。1905年清政府成立上海浚浦工程總局,疏浚黃浦江航道,浚浦局即是解放後成立的航道局的前身。

這片淺灘從1924年底開始吹填,到1934年完工,前後耗時10年,被大規模吹填成新月形的島嶼,後來漸漸發展成船舶工業島,有工業社區的形態。

曾經的上海聖約翰大學校長曾寫過一本《上海簡史》,在書中將疏浚黃浦江看作上海因港興市的一個起點。

復興島最初叫周家嘴島,1937年上海淪陷後,改名定海島,日本侵略軍將其劃爲禁區,主要用來儲存軍械,1939年至1941年,稱昭和島。1945年,爲紀念抗戰勝利,再次更名爲復興島,沿用至今。

復興島上只有一條主路:共青路,一進一出兩座橋。其中定海路橋有點像微縮的外白渡橋,而海安路橋則通向上海理工大學,橋下則是復興島運河。

共青路前身是1937年浚浦局修築的浚浦局西路,1958年改爲共青路。踏上共青路,兩旁香樟和水杉大樹參天,時有物流貨車往來穿梭,像崇明島主幹道陳海公路的迷你版,也很像工業園區的內部路。只是共青路上沒有快遞小哥的電動車,想喝杯可樂,也沒見到便利店和量販機。

在復興島上我沒有看到超市,島上也沒有咖啡館,這足夠讓人震驚,因爲這是在有逾9000家咖啡館、密度最高的街區每平方公里有60家咖啡館的魔都上海!

復興島上沒有商品房,有一些倉庫、廠房、職工宿舍,還保留了造船、海洋漁業、物流、製藥企業的少數部門。

到共青路中部,擎天柱一般的塔吊鏽跡斑斑,是著名的中華造船廠的遺蹟,有濃郁的老工業區風情。

的確,作爲工業小島的復興島上也曾大廠雲集,水產局下屬工廠,上海海洋漁業公司,中華造船廠、東海製藥廠以及各種儲運倉庫的產業工人大軍人潮洶涌,有着熱鬧的舊時光,定海路橋橋堍甚至每月都有趕集。島上煙雜、飲食、郵局、書店、賓館等配套也曾一應俱全。

只是隨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工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島上企業或搬遷,或荒廢,遺留了大量閒置廠房。據說目前島上還有9個小區,500多戶人家,1200多位居民,幾乎都是老人。

除了工業風,復興島上還有一座日式園林,一家如同80年代菸紙店的便利店,兩家小飯館,一座早已空置的賓館——復興島大酒店,這座高八層的孤樓,是島上最高的建築。

島上還有一座輪渡口——定海橋渡口,可以擺渡至對岸的浦東金橋,但乘客寥寥;

島上還有一條公交線,但據說因爲人煙稀少,司機們大多習慣於上島後開空車;

島上竟然還有一座地鐵站,地鐵12號線在島上專設一站,設施現代,卻是上海最寂寞的地鐵站之一。

島上的兩家小飯館,一家是上世紀80風格,大門緊閉,不知是否還營業。另一座略有人氣,形似工人飯堂,在復興島已經隱秘地開了21年了。店主是西北人,一腳踏入大門,看到六張桌子,還有許多復古小物件,猶如時光機,讓人重回90年代。

四喇叭錄音機,磁帶,大哥大、各年代的手機、吊扇……最時尚的物件當屬如今已然人到中年的寶島女子組合的磁帶盒。小黑板上寫着菜單,並用彩色粉筆標註:“本店清真,外菜莫入”“點餐,免費加量”。

飯店風格是清真菜館,粗獷的西北風,與島上的工業風倒也吻合。小盤雞是招牌菜,就是西北大盤雞的縮小版本。還有牛羊肉等西北小炒和各類快餐飯面。物美價廉,主要客源是在島上工作的職工。

其實復興島上還有不對外的寶藏餐廳。江邊灘塗上,貌似廢棄的鐵皮屋,拉開鏽跡斑斑的鐵門,裡面別有洞天。

從定海路橋竄出來,就是由原裕豐紡織株式會社(建造於1921年)、1946年改名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第十七棉紡織廠改建而成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它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不可移動文物。

這段楊浦濱江皆爲工業建築遺存,雄渾,陽剛而寂寥,承載着上海老工業綿長的歷史記憶。黃浦江風在楊浦濱江,不再是粘的,而是硬的,挾裹着工業文化的波影。

如果說,幾十年幾乎與世隔絕的復興島是上海最後的秘境,復興島公園則是秘境中的秘境。復興島公園是個袖珍而精緻的日式園林,起源於1926年,最早是上海浚浦局體育會,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被日軍霸佔,改建爲日式園林。

園子頗有野趣,蕨類植物蓬勃、老藤纏繞,苔蘚密佈,30多株香樟樹鬱鬱蔥蔥,那些樹虯勁堅韌,受過的傷結疤後成爲最堅硬的樹幹。

著名的小別墅“白廬”,是座袖珍型別墅,坐北朝南,僅一層,面積不大,當年蔣介石在此度過了此生在上海的最後時光。有種說法是11天。坊間傳聞白廬存在一條密道,蔣介石就是通過密道秘密撤離的。

1949年除夕,是蔣介石在祖國大陸的最後一個除夕,他帶着兒孫在浙江寧波奉化溪口鎮度過。蔣介石揣度這很可能是在家鄉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所以十分珍視,連年夜飯菜單都由他親自制定,幾乎都是寧波特產。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4月25日,在三大戰役結束後被迫下野、退而未休、在家鄉浙江寧波奉化遙控時局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與兒子蔣經國去祖墳拜別後,一起登上飛鳳山頂,對故鄉山水做了最後一次眺望,黯然登上“永泰號“兵艦奔赴上海。

1949年4月26日,“永泰號”潛入上海復興島,並予以封鎖。爲安全計,蔣介石經深思熟慮決定住在島上,將浚浦局同仁俱樂部作爲行宮,稱爲“白廬”。蔣介石帶着一個加強連的近衛部隊在島上住了一陣子,對外宣佈要與上海共存亡。

在此期間,他在復興島最後一次召見了剛由香港返滬的杜月笙,試圖勸誘其一起赴臺。但經過慎重考慮,杜月笙還是放棄了。在白廬蔣介石多次召開重要軍事會議,安排撤離大陸和潛伏計劃。

5月6日,蔣介石悄然登上了停泊在復興島的“江靜號”輪船。船上原有的電臺被封閉,架設了專用通訊設施,荷槍實彈的軍士巡邏看守,大小艙房及過道塞滿蔣家的專用物資。

5月7日清晨6點,天亮未亮時,“江靜號”拔錨離岸,駛往浙江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這天是蔣介石與大上海的生離死別。他與上海最後的揮別地,就在復興島。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12月,蔣介石撤至中國臺灣。隨着年紀越來越大,思鄉情結越來越濃。他最喜歡吃的菜,是故鄉的雪菜黃魚,最喜歡的湯,是故鄉的扁尖燉雞湯。

1958年大年初十,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無根之萍,無源之水”。同年正月十五,蔣介石在日記裡寫“近日常念少年在家鄉度年快樂情景……”蔣介石不斷在日記裡書寫着自己的失敗,他寫道,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一個是兵力,一個是民心。

現實讓蔣介石明白此生恐怕終再難以回大陸。晚年的他不斷念叨着要魂歸故里,埋葬於家鄉……

在上海2035規劃中,復興島因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依然是上海的戰略留白區之一,島上的開發一直沒有輕易啓動。

目前正在加快土地收儲、產業和功能調整等。楊浦區也提出了楊浦濱江將構建以復興島爲核心,南北兩翼向中部逐步推進的“一島兩翼”的空間格局。

作爲城市大河中的內陸島,國外一些城市的特色內陸島打造也值得復興島借鑑,比如巴黎塞納河上的西堤島和聖路易島、埃及尼羅河上的扎馬利克島、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修女島等。

相信日後的復興島,在功能佈局、建築形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都會爲上海提供價值和可能性,甚至成爲上海主城區東北片區的一個發展極。

夜晚的定海路橋別有一番鄉情,始建於1927年的此橋被列爲楊浦區不可移動文物。“定海橋”也成爲指代這一片區、充滿市井氣息的區域和氣質符號。

好友生長於復興島周邊,對此島有深深的鄉愁。他說,楊浦的70後,少年時代都爬過這座橋。

儘管定海路橋畔的夜色沒有多少旖旎,這段黃浦江卻足夠開闊,穿起百年工業文化長廊。黃浦江在這一段有了很大幅度的轉彎,向着吳淞口的方向奔流而去,注入東海。

有時真心覺得,在黃浦江的潮起潮落中,個體都是一葉扁舟,上海灘是個意象,是個可以不計沉沒成本的地方,寄蜉蝣於天地間,渺滄海之一粟,但願“幾經轉世”的復興島,無須成爲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爲自己。

作者簡介:專欄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上海市作協會員,國家二級音樂編輯,SMG知聯會會員,長寧知聯會會員。‍‍‍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