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企業IPO終止數飆升,Biotech企業如何合理規劃上市路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又有多家醫藥企業宣佈終止IPO。
7月3日,北京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恆升醫學北交所上市申請終止。恆升醫學成立於2010年,成立之初主要從事“瑞特”品牌血糖測試儀及其配套血糖試紙產品和珠海福尼亞胰島素泵產品的代理銷售業務。同一天,深交所官網顯示,專注於服務中小型連鎖藥店、單體藥店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藥流通企業恆昌醫藥撤回上市申請,創業板上市申請終止。
而在不久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專注於呼吸系統疾病領域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長風藥業科創板上市申請終止……
企業接連終止IPO,背後原因究竟有哪些?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前幾年,我國融資渠道條件放寬,2018年香港聯交提出了“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醫藥科技公司上市”,2019年國家推出了科創板……這也推動了不少創新藥企接連上市。不過,近兩年生物醫藥領域IPO企業數量相比有所減少,新股上市破發頻現,融資總額也大幅縮水,多家涉及醫藥業務的企業終止科創板IPO。
“不少企業創新屬性不足、板塊定位不符、財務風險壓頂、盈利能力待考等都可能是企業撤單的重要因素。”該分析師認爲,醫藥行業一二級市場同步降溫,醫藥企業估值泡沫開始消退,行業發展逐步迴歸理性。
終止在路上
自監管機構對IPO收緊門檻之後,醫藥行業的IPO大受影響,再加上美元加息、地緣政治等因素對資本流動造成的影響,以及全球範圍內生物醫藥週期的示範效應,國內的行業政策、近年高速發展造成的估值倒掛、國內創新環境和競爭格局變化等客觀原因,醫藥IPO在今年上半年急劇下滑。
Wind數據顯示,2023年度A股醫藥行業僅有2家公司上市,分別爲海昇藥業和愛迪特。另據相關數據,2021-2024年上半年,A股醫藥行業IPO的融資淨額分別爲863.12億元、695.55億元、203.71億元和11.18億元,預測2024全年的融資淨額也不會超過100億元,同比下降幅度超過50%。
也有行業機構分析指出,上半年IPO數量驟減,與之對應的是終止IPO數量劇增,達36家之多,而2023年全年僅38家醫藥企業終止IPO。這其中包含了4家醫藥周邊領域公司,分別是醫藥冷鏈、固體制劑設備製造及醫藥信息化等。“截至6月30日,還有42家醫藥企業處於審覈狀態,其中科創板15家,創業板16家,主板7家,北交所4家。預計下半年這裡面仍有部分企業要面臨撤回IPO的結果。”
種種跡象表明,醫藥行業IPO越走越難。以最近終止IPO的三家藥企爲例,恆升醫學此前選擇的上市標準爲:市值不低於2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不低於1,500萬元且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8%,或者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2,500 萬元且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8%。
財務表現來看,2021年、2022年和2023年1-6月,恆升醫學自研血糖監測及糖尿病管理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爲432.60萬元、3287.39萬元和3045.44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1.55%、10.14%和23.48%。
其研發投入遠低於銷售費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1-6月,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爲615.76萬元、976.95萬元、1024.34萬元和531.20萬元;而銷售費用分別爲4861.10萬元、5972.98萬元、5498.30萬元和2825.07萬元。
這也意味着,其技術含量較低。“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爲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醫療醫藥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原始創新是創新產業的具體體現。”上述分析師指出,創新要密切關注基礎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就,主動對接科技前沿新突破,才能掌握創新引領的主動權,逐步從模仿創新轉變爲在一些方向上的原始創新。很明顯,目前終止IPO的企業,有諸多企業不符合“創新”屬性。
除了醫療企業,生物醫藥企業更需要加強創新。以長風藥業爲例,隨着科創板准入趨嚴,使得長風藥業難以“上岸”成爲明確答案。根據公開信息可以發現,目前吸入製劑的創新研發方向主要包括複方製劑、劑型改良新藥和新適應症等。市場主流吸入藥物仍然爲單方和二聯複方製劑,但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等企業的三聯複方製劑已陸續獲批上市。
長風藥業也提示,“如果公司的技術更新和產品迭代落後於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往積累的開發經驗和技術優勢將難以保持,公司產品和技術存在被替代的風險,從而對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創新能力不足,靠單一產品打天下的時代無疑已經過去。
規避終止風險
此前,證監會出臺《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上交所同步發佈《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與舊版上市標準相比,科創板上市門檻明確提升。
具體來看,第一,需要提供合計50項以上的發明專利,且在原先要求的基礎上滿足新條件“能夠產業化”。第二,用於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數量調整爲7項以上。第三,最近三年研發投入累計在8000萬元以上。第四,經營業績方面,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5%,或者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隨着科創板准入趨嚴,長風藥業闖關科創板或再添難度。
那麼,醫藥企業還有機會嗎?對此,江蘇吳中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孫田江在行業論壇上分析指出,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是關鍵,而想要推動原始創新的出現,需要對創新藥產業實現“全鏈條”的政策支持。具體而言:
一是,在創新鏈方面,需要建立創新藥重點研發目錄;重點支持各種前沿技術研究,重點支持各種新藥技術; 發展各種新型治療藥物以及具備中醫藥特色診療優勢的創新藥。
二是,在產業鏈方面,需要審批備案信息一網通辦,提高備案效率;加強國際多中心臨牀結果互認,縮短審評流程;加快掛網,加快創新藥使用,建立鼓勵應用目錄。
三是,在資金鍊方面,需要豐富融資渠道,支持創新藥企上市融資;建設成果轉化交易平臺;目錄內品種不納入費用考覈指標,合理增加創新藥使用規模;首發價格允許創新藥參照國際同類藥品定價,目錄內品種給予醫保政策傾斜;多元支付,支持商保。
四是,在人才鏈方面,需要加強各種人才支持,成果轉化納入科研人員職稱、晉升評價體系。
“創新藥行業拼的是技術,拼的是投入,拼的是運氣,所謂高投入、高風險。這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才能穩紮穩打。”孫田江說。
除了創新投入,選好上市地也成爲關鍵。前述分析師分析認爲,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地的選擇應該綜合考慮企業的發展階段、融資需求、各地資本市場發審的差異化要求和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支持程度,同時應對標已上市企業的股票發行和融資情況,最終做出綜合的判斷和選擇。北交所作爲一個新興市場,越來越多地成爲衆多企業尋求上市的主要選擇,其市場規模隨之不斷擴大。對於部分優質企業,在能滿足發審監管要求,以及綜合考慮企業投入產出的前提下,多地多市場融資上市也不失爲一個選擇。
“有一定收入利潤的醫療企業可以考慮去北交所,我們現在有上交所和深交所兩大交易所,北京一直缺一個同體量級的交易所,就從這個邏輯上來看未來北交所的體量至少是三足鼎立的級別,另外,從政策開放性、賺錢效應、排隊情況看,北交所都是很好的狀態。然後,對於一些無收入非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港交所還是最優上市地,港交所有成熟的機制、明確的規則、可控的時間表,這些對於目前的企業來說也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上述分析師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