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互惠 推動兩岸貨幣清算

2012年8月31日,備受期待和矚目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簽署。12月11日,兩岸貨幣清算銀行正式出爐。在目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兩岸經貿蓬勃發展情況下,「備忘錄」的簽署可以說是順應民意,對於兩岸貨幣清算乃至金融領域全面合作,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兩地多年來經濟合作成果里程碑,更爲今後兩岸密切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海峽兩岸在貿易投資旅遊等領域來往密切,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卻遲滯不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基於歷史政治因素,兩岸無法承認對方貨幣的合法性,無法視對方的貨幣爲外幣。而在未簽署「備忘錄」之前,兩岸貨幣的清算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在雙方的合作框架內部解決貨幣的兌換問題;二是通過在香港澳門協力廠商清算銀行代爲辦理;三是由兩岸銀行各自的代理行提供服務。雖然這三種清算途徑涵蓋面廣,運行也較爲通暢,但近幾年來兩岸往來資金數額繼續加大,國際市場匯率波動頻繁,因此「備忘錄」所指導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帶來的利好是顯而易見的。

臺灣而言,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從制度上掃除了兩岸貿易和本幣結算的障礙,並且拓寬了臺灣民衆企業的投資領域,爲臺灣金融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提升了臺灣作爲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可能性。就大陸地區而言,「備忘錄」簽署能夠使長期滯留在島內的人民幣得以迴流大陸的金融體系,從而加速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進程

從兩岸互惠的角度看,清算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減少了兩岸民衆和企業匯兌貨幣的成本,方便了兩岸投資、貿易和人員往來,同時也爲企業在對方境內融資提供便利,促進兩岸產業的進一步合作;另一方面,有利於推進兩岸旅遊業的發展邁向相互合作的快車道,並通過旅遊業的發展促進兩岸在文化思想等領域的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

然而,目前只是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的初始階段,仍然需要雙方秉承合作、互信的態度在後續工作中加以完善。而在這一過程中,兩岸合作面臨的障礙主要有兩點:一是兩岸政治和歷史背景差異,仍有可能影響兩岸貨幣清算的進程,如果雙方就部分問題難以做出讓步,兩岸的貨幣清算進程可能難以繼續,甚至倒退;二是,兩岸貨幣實現自由兌換後將會產生一系列的後續問題,因爲兩岸貨幣結算所牽扯的不僅僅是兩岸雙方,還牽涉到國際市場,需要考慮諸如在多大程度上人民幣能夠取代美元作爲結算貨幣,在兩岸實現自由貨幣兌換後如何解決可能的貨幣結算量不對等以及兩岸的匯率協調問題等技術難題

最後,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兩岸需要也必須實行貨幣的自由兌換和清算,臺灣應該藉助此次機遇打造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促進本地金融產業的發展,而大陸地區也應藉助臺灣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如果兩岸能夠秉持善意,求同存異,抱着務實和解決問題心態去處理問題,兩岸經貿關係就能順利實現階段性的過渡。

作者暨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