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京杭大運河 孕育經濟文化繁榮

運河的貫通,爲聊城帶來繁榮昌盛。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

京杭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聊城是大運河沿線重要節點城市,運河的貫通爲聊城帶來數百年經濟與文化繁榮昌盛。明清時的聊城享譽「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爲當時運河九大商埠之一。

古代陸上運輸有限,大宗貨物須採水路。而經濟中心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爲保證南方賦稅物資,穩定運往京城,開闢維持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對歷代朝廷極其重要。京杭大運河基礎爲隋唐大運河,元世祖將經濟中心江南與政治中心大都相連接,在山東闢劃新運河。大運河聊城段開鑿於元至元26年,全長97.5公里,明清時期運河漕運發達,京杭大運河聊城段,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東昌府、臨清、張秋皆是商業名都,至今仍保留衆多古街區、古建築,如臨清運河鈔關、陽谷鹽運司等。此外,世代相承文化藝術、民俗風情,構成聊城運河文化遺產資源,造就聊城成爲大陸歷史文化名城。

大運河聊城段,開鑿於元朝。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

如今運河雖已失漕運功能,但河道保持原有走向,沿線留有船閘、碼頭、橋樑等水工設施遺蹟。聊城段存有周店船閘、張秋上下閘、辛閘、樑鄉閘、土閘、戴閘、臨清二閘等船閘及碼頭、橋樑等水利設施。「閘河」風貌,是研究古運河開鑿、營建、調度、營運重要依據,亦是運河漕運發達重要實物見證,再現古代治河興利的壯舉與智慧。

聊城是京杭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京杭大運河在聊城蜿蜒百公里,留下衆多歷史遺蹟與人文景觀。共有八項文化遺產點段,即會通河臨清段、鼇頭磯、臨清運河鈔關、會通河陽谷段、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聊城將運河文化傳承,作爲文旅產業主打品牌,以運河爲紐帶,串起了以山陝會館、舍利塔、鼇頭磯、運河鈔關、運河文化博物館等爲主的運河文化風情體驗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