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光嶽樓 歷史文化底蘊豐

光嶽樓,是大陸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一座。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

「江北第一名樓」光嶽樓,座落於山東聊城東昌古城中心位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承載650年豐富歷史文化,是大陸現存古代建築中最古老、最雄偉木結構樓閣之一,享有「因探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美譽。

聊城古稱東昌府,是一座地處黃河與大運河交匯處的運河古都,享譽「中國北方的水上威尼斯」。「千里運河第一樓」光嶽樓,成爲聊城標誌性建築及文化象徵,以歷史悠久、結構宏偉聞名於世。古人登樓遠眺讚歎,「手可摘星辰,不是過也。」俯瞰城區,一湖翡翠千重秀,碧波瀲灩蕩古城,此美景即爲東昌八大景之「光嶽曉晴」。清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樓,乾隆更是九過東昌,六次登樓,將其列爲南巡行宮。

「江北第一名樓」光獄樓,結構宏偉。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

明朝初年與元代殘部作戰,將東昌土城建爲磚城,爲「以嚴更漏雨而窺敵望遠」,利用修城餘下木料建造樓臺,因此曾稱爲「餘木樓」。之後吏部考功員外郎李贊取「近魯有光於岱嶽」之意,命名爲「光嶽樓」。隨着明朝統治鞏固,軍事功能漸淡去,卻以雄偉高大馳名天下。光嶽樓是由宋元嚮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形式上承襲宋元樓閣風格,結構上繼承唐宋時代傳統技法,亦採明初建築型式,開創「官式」建築先河,是大陸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一座。

聊城水上古城,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

光嶽樓由樓基和四層主樓組成,總高33公尺,主樓爲木結構,四層五間,歇山十字脊頂,四面斗拱飛檐,有迴廊相通。主結構層,不見鐵釘,運用橫木穿插、樑枋扣合,將自下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從上端構成整體。第二層以上中央是空井,前後內柱無法用樑穿越,因而採用了碩大抹角樑,井字樑,層層環繞疊架,前後左右搭連構結。通過木疊木、木扣木、木跨木、木連木,形成一個牢固穩定的整體。縱觀全樓之形體統一內蘊含變化,多有微妙獨到之處。四層檐口的處理各不相同。一層宏敞,二層低下,三層深遠,四層舒展,整個形體避免了機械式斜切直線,使人感到高大而秀麗。此外,樓內的匾、聯、題、刻琳瑯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

光嶽樓,享譽「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

登上光嶽樓的四樓俯瞰,古城盡收眼底。聊城水上古城以光嶽樓爲中心,向四面輻射,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四面修建城門,南門似鳳頭,東、西門似鳳翅,北門似鳳尾,故名「鳳凰城」。古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睥睨四鄰,故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當地流傳歌謠,「說東昌,道東昌,東昌府裡落鳳凰;鳳凰不落無寶地,鼓樓蓋在正中央。」在東門上題有「鳳城仙闕」,仙闕是指神仙居住的樓閣。西門則是「閬苑瀛州」,閬苑和瀛州都是指古代神仙居住的地方,無不展現中華水上古城美若仙境。

夜晚的中華水上古城,展秀風華。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