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何以走向世界?

原標題:《三體》廣泛傳播——

從成功出海到行穩致遠(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聚焦中國科幻)

今年8月,根據《三體》改編的VR(虛擬現實)作品正式上線;在此兩個月前,張藝謀將執導大銀幕電影《三體》的消息發佈;2023年,電視劇《三體》在海內外流媒體平臺上線播映並引發熱議……繼2015年科幻作家劉慈欣小說《三體》第一部摘得科幻文學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桂冠後,這部講述地球文明和三體文明博弈故事的作品,以文學、動畫、漫畫、廣播劇、舞臺劇、電視劇、線下沉浸式體驗等形式全面開花,也在全球範圍開啓了持續近10年的現象級傳播。《三體》不僅成爲我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當代文化IP,也促成了近年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文化現象。

亮眼的成績單

《三體》的海外傳播,主要取得了以下幾方面成績:

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廣泛影響,實現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跨越。截至2020年底,《三體》第一部英文版以1170家海外館藏創下中國當代文學譯作海外館藏紀錄。截至2023年底,《三體》三部曲累計輸出版權35個語種,外文版銷量超過350萬冊,高居中國當代小說海外銷量榜首,並先後多次獲得外國科幻文學類或分類最高獎項。兩個版本《三體》劇集上線海內外流媒體平臺,播映覆蓋衆多國家和地區。由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等單位撰寫的《“三體”IP出海觀察報告》顯示,《三體》海外熱度在近10年間上升了8倍多,發展曲線一路攀升,影響力不斷擴大。《三體》傳播範圍不僅涵蓋發達國家,也包括衆多發展中國家。在傳播深度上,《三體》頻頻登上國外暢銷書榜,在國際在線圖書銷售和閱讀平臺科幻類作品中,銷售數和評論數位居前列,引發持續而廣泛的閱讀熱潮,海外主流媒體給予高度評價。《三體》成功突破了語言文化壁壘,獲得了廣泛的讀者認可和正面反饋。

發揮示範引領效應,帶動中國科幻產業良性發展、走向世界。這部被譽爲“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級水平”的作品,引起了各國讀者對中國科幻文學的矚目,加快了中國科幻文學乃至相關產業走向世界的步伐。《三體》《流浪地球》等劉慈欣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相繼在國內取得成功,海外播映也獲得熱烈反響,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幻創作和科幻產業倍加關注。繼劉慈欣之後,2016年、2023年,中國先後再有兩名科幻作家獲得雨果獎。2024年,入圍雨果獎的中國科幻作家作品達9項,更多年輕作者加入科幻創作行列,科幻作品主題和題材更加豐富多元,中國科幻創作廣闊前景令人期待。哥倫比亞《時代報》刊載《中國科幻文學征服全世界》一文,詳細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科幻文學的全球影響。

成爲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文學範例。《三體》立足中國,矚目世界,放眼未來,用科學知識構建基本設定,講述了一個人類聯合起來共同應對危機的故事,體現了世界眼光和中國特色、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內在融合。其所蘊含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在各國讀者中引發廣泛討論,成爲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文學範例,在文明溝通對話中強化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力量。

寶貴的經驗與啓示

《三體》海外傳播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新時代以來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不斷取得新突破的縮影。據統計,2022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額創新高,超過2200億美元,是2013年的8倍。在這個背景下,深入研究分析《三體》傳播案例,對於全面提升文化傳播效能,推進中國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無疑具有借鑑和啓示意義。

通過藝術創新打造過硬品質,提高文藝作品的語言文化穿透力。在國際文化傳播中,“內容爲王”仍然是基本法則。《三體》之所以能夠實現現象級傳播,根本原因在於其本身就是一部現象級作品。作爲硬科幻文學,《三體》廣泛涉及物理學、天文學、材料科學等自然科學以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等社會科學,那些腦洞大開、雄奇瑰麗的故事設定大多有着可自圓其說的科學依據,其專業性和嚴謹性得到科學界認可。作爲類型文學,《三體》以光年爲單位,以宇宙爲尺度,展現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三體奇觀、宇宙閃爍、古箏行動、面壁與破壁、水滴摧毀太空艦隊、黑暗森林法則與宇宙社會學、二向箔降維打擊太陽系……這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原創構想,源源不斷地奔涌而出,其所創造的極致化的戲劇性和新奇感,爲讀者帶來了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三體》更爲人所稱道的是其思想內蘊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作者的藝術思維在現實與幻想、科學與人文之間縱橫馳騁,在科學史、文化史、哲學史之間穿行,展現了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的宏闊視野。也正因爲《三體》具備非同凡響的思想藝術水準,才賦予其穿透不同語言文化的力量。這啓示我們,文化藝術工作者只有苦練內功、精益求精、致力創新,打造出獨一無二、更具競爭力的高質量文化產品,纔有可能具備跨文化傳播的巨大穿透力。

重視作品主題的世界性,自覺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科幻文學本身就是一種“世界文學”,是具有國際傳播優勢的藝術類型。劉慈欣的科幻寫作曾受國外科幻作家影響,海外讀者在《三體》中不難找到科幻敘事的共性特徵,這種既陌生又熟悉的閱讀體驗,使他們更容易接受這部來自東方的科幻作品。同時,科幻文學在題材內容、主題指向上也具有世界性。劉慈欣曾提出:“在幾乎所有的科幻小說中,人類是作爲一個整體出現,科幻小說裡面的人物,面臨的危機往往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三體》故事從中國講起,主體事件是人類文明與三體文明數百年間的博弈,其間人類始終作爲一個整體共同面對生存危機,因而是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故事是虛構的,卻包含着與人類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對照映射。人類在不同境遇中面臨的不同選擇和不同結局,令人掩卷深思。而人類在絕望中永不放棄的抗爭,“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的正向態度,彰顯着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閃耀着人類文明的光輝,而這正是《三體》獲得各國讀者認可的思想前提。文化傳播的本質是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在求同存異原則基礎上的互通與共享。在中國文化出海的過程中,只有胸懷天下,具備世界眼光,關注共同話題,迴應普遍關切,在文化交流中傳播全人類共同價值,才能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願景。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用新形式、新語態建構當代中國形象。《三體》既具有鮮明的世界性,又包含着強烈的本土性,蘊含着豐富的中華文化元素。小說故事從中國源起和發展,作品中滲透着中國的歷史、現實、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小說故事提及的《三體》遊戲中,曾出現伏羲、周文王、墨子、嬴政等中國歷史人物,他們基於不同文化主張,提出各自的宇宙運行構想以解決三體問題,其中巨型擺錘、人列計算機等宏大意象令人驚歎。小說塑造的汪淼、史強、羅輯、章北海、雲天明等具有英雄主義氣質的人物,或有各自的性格弱點,卻爲了拯救地球的共同目標前赴後繼。這種具有集體主義指向和奉獻犧牲精神的英雄羣像,與西方科幻敘事中常見的個人英雄主義有着明顯區別。《三體》中噴涌而出的創意構思令各國讀者震撼,在某種意義上或許能夠說明,這個曾經孕育出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神話的古老民族,不僅擁有回望歷史的豐厚文化資源,也有着看向未來的非凡智慧和創造力,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同樣可以展現磅礴恢宏的想象。

《三體》的海外傳播激發了各國讀者對中國歷史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濃厚興趣。《“三體”IP出海觀察報告》顯示,海外受訪者最喜愛的是“中國歷史文化元素”,近八成海外受訪者在看完國產劇《三體》後想要進一步瞭解中國。《三體》成爲世界走近中國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現當代中國的一張名片。這也啓示我們,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充分重視作品中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效平衡、歷史傳統與現代精神的有機融合。只有堅持文化主體性,同時具備海納百川的胸襟,才能形成更適合跨文化傳播的新語態與新形態,文化出海才能行穩致遠。

多措並舉,精準有效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三體》海外傳播成功的背後是一系列成功的傳播策略。首先是打造高效傳播鏈條,實施精準傳播。國內版權代理方打破常規提前翻譯全書,其英文譯本受到國際專業科幻出版機構認可並得以出版,獲雨果獎後順利拓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三體》英文版的主要翻譯者劉宇昆是知名華裔科幻作家,他的譯文精準流暢,爲方便海外讀者接受,調整了原作章節順序,加入大量註釋以消除跨文化理解障礙。出版社還專門聘請一位母語編輯從讀者角度對譯文進行調整。《三體》英文版最終成爲公認的科幻文學翻譯範本。這種翻譯策略在德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其他版本翻譯中基本得到貫徹,爲小說進入各區域市場奠定紮實基礎。其次是拓展傳播渠道,開展立體化營銷。出版社專門開設專屬網站,社交媒體賬號定期發佈宣傳內容。小說頻頻登陸國際圖書節展,出版機構爲作者舉辦見面會、發佈會以擴大影響,有效激發了各國讀者的濃厚興趣。總體來看,“造船”與“借船”並行的海外傳播策略,讓《三體》顯著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取得優異出海成績,也爲中國文化揚帆遠航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者爲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