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臺灣,一個上班族
當我們同在對不起
我試着從最實際的角度分析。畢竟諸如經濟政策、國家發展、勞工權益等等,想要馬上改變不容易,老祖宗交待過「齊家治國平天下」,凡事都有先後順序,如果一個臺灣的上班族心中有諸般不滿,我想最直接的作爲,就是從自己開始。
先說兩個小故事:
── 某行從外商挖角了兩個資深sales,兩人資歷相當,在市場都小有名氣,戰功彪炳。A是個嚴謹又內向的人,面談過程中規中矩,不過不失。最後成交的價碼符合市場水平,給了一個相襯的職級和保證獎金。B正好相反,江湖味十足,面試的老闆也是一個調調,兩人見面就像水滸好漢相聚忠義堂那般,好不投緣。酒酣耳熱之際,老闆對業務B說,別拿保證獎金了,依你的實力,好好幹,到時絕對不會虧待你。業務B連幹三杯,答應了下來,賓主盡歡,一頓晚飯吃到天快亮才散。兩個大sales走馬上任後,發現上了賊船,制度環境不同,內部鬥爭嚴重,大半年過去,業績始終交不出來。到了發獎金時,A拿了保證獎金,B則啥也沒拿。
B找老闆談,說這邊啥都不能做,內部摯肘又多,跟你當初答應的不一樣,現在不給獎金太欺負人。老闆雙手一攤,做業務的,沒數就是沒數,業績不好當初也沒談保證,愛莫能助。環境險惡,久戰不利,兩個sales相繼求去,B到今天講起那老闆,還是「OO大老爺你全家個XX」。
── 某年升遷大家搶得很兇,三個人搶兩個位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明槍暗箭啥都來,最後大老闆把年資最淺那個叫來,說這樣搞下去傷了皇城之內的和氣,你讓讓,我保證明年讓你上位。那人接受,退出競爭,幾個月過去,大老闆突然跳槽,保證的人都閃了,信誓旦旦的鐵票瞬間成了芭樂票。
兩個故事教會我一件事:說到職場規則,一言以蔽之,就是「真小人」。不管怎麼保證,推心置腹,榮辱與共,沒有白紙黑字簽名畫押,都是假的。不管未來遠景多好,主管多麼慷慨,沒看到新臺幣入帳前,一切都是唬爛。
既然是一個真小人的環境,老闆如果可以用幾句好聽話打發你,就不會動到升官調薪的手段。一般人收入有限,量入爲出,排定開支優先順序,如果維持基本生活都很有壓力,那娛樂、治裝等等需求就得犧牲多些。公司主管一樣,不可能有足夠資源滿足手底下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會吵的孩子有糖吃,不會吵的只能吃屎。
老闆絕對知道他在佔你便宜。但想想candy crush,當我們知道原來改改時間就能瞬間重得五顆心時,你是馬上照辦還是堅守不佔便宜的原則乖乖等待?我不老實,改了時間,繼續candy crush,反正遊戲公司不介意,有何不可?大部分的老闆也是這樣,反正沒吵,搞不好這薪水你領的很開心哩!
薪水能談嗎?怎麼談?
當菜鳥時,有個資深主管說過,所謂秘薪制指的是員工之間禁止互相討論待遇。但個別員工和直屬主管之間,薪資絕對是可以討論的議題。如果覺得薪水太低,我覺得第一件該做的事,就是找頂頭上司好好談談。當然談之前你得心裡有個底,爲什麼非加你薪水不可?覺得自己待遇差,這結論從何而來?誰誰誰在某部門是不是跟你做類似工作但職級硬是高几等?相同工作相同年資,業界平均薪資是多少?有沒有人捧着銀子請你去高就?出來上班,都是爲了錢,你和你老闆都是,既然這件事情如此重要,避而不談就太奇怪了。
談錢,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斤兩,威脅不加薪老子就走,結果老闆二話不說就問辭呈在哪?這種糗事也不是沒發生過。接着,談的時候說出來的得是事實、真實例子,如果用情緒下去談:我覺得……我以爲……我聽說……,這樣是談不出東西來的。當然從此以後你可能在老闆心中留下一個壞孩子的印象,我只能說很遺憾,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如果覺得自己身懷絕技但老闆擺爛佔你便宜怎麼辦?這時該考慮換個頭路,良禽擇木而棲,天經地義。換了老半天,發現原來是夕陽產業,榮景不再怎麼辦?雖然困難,但或許你該考慮換個產業,背水一戰強過坐以待斃。這時有人一定會說,臺灣就是個鬼島,哪裡都爛到爆炸啊!我想,三百年前唐山過臺灣,現在也沒說你不能走出去對吧!
看到這,你可能心想,又是個鍵盤砲王,打打嘴砲很容易,談薪水、換工作、出國,哪有這麼簡單?我只能說,這些我都經歷過,而很多在國外討生活的臺灣人也都做到了。「人生實難,大道多歧。」不管如何選擇,人生本來就不容易。
這麼做也不是沒有風險,有可能順利加薪後老闆讓你扛更大的責任搞到壓力破錶。換了工作發現新公司更鳥,而舊東家在你走後幡然悔悟留下來的同事都升官加薪。出國打拼驚覺苦海茫茫,鬼島到處有,異鄉薪水雖高但缺點也不少,於是綜合比較後,午夜夢迴還是想找一條回家的路。
天下沒白吃的午餐,人生就是選擇,你得先犧牲什麼,然後纔會獲得什麼。我知道臺灣的環境有問題,但結構性問題需要時間解決,想要一個最快見效的方法,就是從自己開始。如果在臺灣,一個上班族,覺得很不爽,那就該開始爲自己做些什麼,不是嗎?
●作者當我們同在對不起,由塵世中一個迷途小上班族製作,此作品衍生自http://orzworkingclass.blogspot.hk/。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