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非要打孩子,那就要讓孩子對打罵有預判性
今天分享一下打孩子的技巧,當然我是不贊成打孩子,但奈何很多時候孩子確實太讓人生氣了,父母忍不住就想揍。爲了讓打孩子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同時又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所以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打孩子的技巧。
一談到打孩子,很多父母就爲自己狡辯,說這是爲了孩子好,是爲了教育孩子。但事實上父母真的爲了教育孩子嗎?並不是更多是爲了發泄自己情緒,所以我纔不贊成父母打孩子。
爲什麼說打孩子是父母爲了發泄自己的情緒呢?
你可以自己觀察下自己打孩子時的心理狀態,是不是每一次打孩子時都是在你情緒激動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堆怒火想要發泄?而在打罵孩子之後,你的情緒是不是得到了緩解,是不是沒有那麼生氣了?
那你說,你是不是在通過打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
而且我們進一步思考下,假如你情緒穩定下來,遇到孩子同樣的問題,你還會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嗎?是不是就不會了?
那問題就來了:爲什麼在你情緒激動的時候你纔會用打罵的方式教育,而在你情緒平靜的時候你就不用了呢?只有一個解釋,就是你在通過打罵發泄情緒,不然的話同樣的情況你爲什麼會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呢?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什麼時候你不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打罵孩子,什麼時候你的打罵纔有教育意義。
簡單的說,大多數父母的打罵並不是爲了教育孩子,而是爲了發泄自己的情緒,當然可能有一定的教育效果,但這只是順帶。而這順帶的一點教育效果,是用對孩子更大的傷害換來的,所以我不贊成父母打孩子。
如果父母非要打孩子,那父母就需要學習打孩子的技巧,而讓打罵具有預判性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打罵技巧。
什麼是讓打罵有預判性呢?很簡單,就是讓孩子能預判到自己什麼時候會捱打,而不是無緣無故、毫無徵兆的挨一頓揍。
舉個例子,孩子玩手機,當我們跟孩子約定好每天玩30分鐘,超了30分鐘會捱打。這時候孩子對於如何玩手機就有數了,就有了預判性。他就知道只要自己不超30分鐘,那自己可以隨便玩手機,他就可以大大方方的玩。
而沒有預判性,那問題就來了,孩子不知道自己什麼情況下可以玩手機,就會擔心父母哪一天心情不好了揍自己一頓。
現在明白什麼是預判性了吧?簡單的說就是跟孩子建立規則,只要孩子在規則內,他就擁有最大的自由,就不會受到父母的打罵,哪怕父母情緒再激動也不行。
一旦孩子對打罵有預判性,打罵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首先,預判性可以打罵可以真正地約束孩子犯錯
什麼是預判性,就是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情況下會捱打,什麼情況下不會捱打,所以這時候他爲了避免捱打,就不會犯那些會捱打的錯誤。
而如果沒有預判性,那孩子就不知道什麼情況下會捱打,那孩子就無法有效約束自己的行爲,當然也就容易犯錯了。
其次,預判性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在大多數人眼裡,打罵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預判性的打罵恰恰相反,不僅不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反而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搞笑?但這卻是事實。
爲什麼預判性的打罵可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呢?因爲孩子明確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裡,只要他遵循規則不越線,那父母管不着自己,他就擁有最大的安全和自由,就可以隨意作死。
但是如果沒有這種預判性,那孩子就會擔驚受怕,因爲他不知道什麼情況下自己就會越界,就會被父母揍,那你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哪來的安全感?
最後,預判性可以減輕對親子關係的破壞
要知道打罵是非常傷害親子關係的,畢竟沒有人喜歡別人打罵自己。但是預判性下的打罵就不一樣了,不能說完全避免對親子關係的傷害,但無疑會大大減輕。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並不是我們在故意打罵孩子,而是因爲孩子沒有遵守規則,所以錯不在我們父母,而在於孩子自身,所以即使孩子在犯錯後捱打,他們也不會怪罪父母。不怪罪父母,當然也就不會傷害親子關係。
就比如說公司制定了明確的規則,遲到10分鐘罰款100,那你在遲到之後,你會怪公司罰款,還是怪你自己賴牀呢?
當然這裡的規則需要我們跟孩子商量共同制定,不是我們單方面的制定規則。如果我們單方面的制定規則,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不顧及孩子,孩子對規則不認可,那他們自然也就不願意遵守。當他們受到懲罰時,他們也就會恨制定規則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