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人民醬說:

你總是盯着孩子,孩子就永遠離不開你眼中的方寸之地。

全文3489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楓子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

無意刷到閨蜜發的一條朋友圈,一時間感慨萬千。

她因爲忙於花店的開業,忘記了女兒12歲生日。

當她跟女兒道歉時,女兒卻感謝她的忘記。

原來,這些年,她一心撲在女兒身上,一切以女兒爲中心:

大包大攬,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

辭工陪讀,培養女兒的學習習慣。

她自以爲,這都是爲了女兒好,但女兒不僅不感激,還越來越叛逆。女兒覺得她管得太緊了,沒有一點自由。

所以在看到她能把一些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時,女兒反而特別高興。

看完不禁想到董宇輝在直播間提出的一個觀點:不要太在意孩子。

他指出:過度在意只會傷害到孩子。

因爲你大事小事都要干預,避免他犯錯的同時,你也避免了他的成長。

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緊,孩子的壓迫感也會特別重。

是啊,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過度關注,加法做得越多,孩子的問題也就越多。

在教育學上,有一種“割草機式父母”,說的就是這種過於在意、過度干預孩子的父母。

他們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卻不知,他們替孩子掃平一切障礙的同時,也擠掉了孩子的生長空間。

綜藝節目《敞開心扉的少年》中,就有這樣一位能幹的媽媽,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她一手“掌管”。

從準備早飯,到給孩子餵飯、擦嘴、刷牙、穿鞋,她像個陀螺一樣忙個不停,而孩子全程連手都不用伸。

在媽媽的過度養育下,兒子即便已經8歲,生活技能卻基本爲0,不會穿衣、繫鞋帶、用筷子,連喝個酸奶都能灑自己一身。

也因爲自理能力太差,兒子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嘲笑,但他又無可奈何,因爲他打心眼裡覺得:“爸爸媽媽不在,我就是什麼都不行。”

育兒專家李芷怡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曾指出:不少父母以愛之名爲孩子做事,事實上只是讓孩子更依戀自己,僅此而已。

一個盡心盡力爲孩子操持一切的父母,看似爲孩子付出了100分的精力。可也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的成長,生生剪掉了孩子一飛沖天的翅膀。

熱播劇《消失的孩子》中,袁午從小就是在媽媽的過度保護下長大的。

生活上,媽媽事無鉅細地爲他操心,大包大攬,生怕他累着;

社交上,媽媽也一一幫他分析好該跟誰聊什麼話題,跟誰疏遠跟誰親近;

袁午做任何事情,媽媽都會在背後橫加干涉,充當私人管家、輔導員。

所以在媽媽的包辦下,袁午雖然頂着“學霸”、“名校”的光環,但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生存能力都一塌糊塗。

他膽小、懦弱,獨來獨往,不敢跟人打交道,和人說一句話需要自己演練一整天。

他不知道如何融入到同事中去,不知道該如何與上司相處,更不會解決生活以及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母親的突然去世,更讓袁午的人生一下子進入了至暗時刻。

他被單位辭退,就開始用賭博來逃避現實,欺騙自己,欺騙父親。

父親也去世後,他就將父親的屍體藏了起來,只爲繼續冒領父親的退休金。

愛孩子、爲孩子付出是父母的天性使然。

但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衚衕裡練不出千軍萬馬。

對孩子過分在意和用力,雖護了孩子一時,卻也讓孩子越來越軟弱,永遠無法長大成人。

父母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費在孩子身上,不僅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會變得不堪重負。

就像《大考》裡的媽媽董碧華,爲了讓兒子吳家俊能衝刺985,她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

爲了陪着兒子備考,她辭了客房經理的職務;

她精心照顧兒子的日常起居,不讓兒子幹一點家務;

她還爲兒子制定備考計劃,一有空就坐在兒子身後陪着學習;

甚至,爲了不讓兒子偷懶,也爲了方便監督兒子,她還把兒子的房間門鎖拆掉……

她一心一意爲兒子謀劃,爲兒子付出,但兒子卻只覺得壓抑,只想逃離。

所以親子間頻頻爆發衝突,在一次爭吵後,吳家俊更是離家出走了。

董碧華不懂也不理解,爲什麼自己爲兒子操碎了心,兒子卻如此叛逆不聽話。

有句話說:過度的付出,本質是一種越界行爲。

管得太多,是束縛;管得太嚴,是侵犯。

父母越使勁,試圖把孩子牢牢拽在手裡,終究會引爆孩子內心的壓抑。

迫使孩子惡狠狠地反擊,最後母子成仇,兩敗俱傷。

在《媽媽的悔過書》中,作者李柳南就深刻反思了自己的錯誤教育。

從小,爲了讓一雙兒女能有一番成就,她幾乎投入了百分百的心血。

她排滿了兩個孩子的日程表,包括什麼時候起牀、吃飯、學習,乃至報的補習班、看的書本,做的習題、上的學校,都要她說了算。

她就像一個監工一樣,每天盯着兩個孩子讀書、寫作業、刷題。

孩子沒睡,她陪着不敢躺下;孩子還沒起,她就已經備好了早午餐。

她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更沒有娛樂時間,管好兩個孩子的學習,就是她的主要工作。

所以但凡孩子們有一絲鬆懈,她就會不斷批評,抱怨。孩子們若是考差了,她更是如臨大敵,不斷給孩子們加壓加碼。

處處被安排的兩個孩子,每天就像被黑暗籠罩,焦慮、壓抑、喘不過氣,最終分別在高二、高三那年先後退學。

之後,兩個孩子更是視她爲仇人,拒絕和她溝通,每天擺爛在家。

其實,父母望子成龍本沒有錯,錯就錯在過了度。

過度的在意,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高期待、高要求、高壓力。

重負之下,孩子要麼叛逆逃離,要麼在沉默中爆發,而無論哪一種,都是對彼此的傷害。

上海猶太母親沙拉曾在她的教子書《特別狠心特別愛》中,一再指出:

中國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不懂得怎麼愛孩子,而是給孩子的愛太多。

不懂愛的父母,不斷在做加法,結果大人疲憊不堪,孩子痛苦不堪。

而智慧的父母,則擅長給孩子的人生做減法。

1. 減幫助,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少年發聲》裡有這樣一位媽媽,她從不把女兒捧在手心裡,也很少照顧女兒的生活,只要女兒能做的事,她都放手不管。

所以她的女兒,剛上小學,就會自己做簡單的飯菜。

大一點後,還能自己過馬路,坐公交,乘地鐵。

五年級時,已經可以獨立去菜市場買菜了。

如今女兒初一了,獨立又能幹,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不用人操心。

媽媽說:“我很愛她,這些,就是我對她的守護。”

作家安娜·昆德蘭曾說:“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對孩子放手”。

成長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真爲孩子着想,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向後退一步,孩子才能在磨鍊中練就一雙堅硬的翅膀,奔赴未來。

2. 減干涉,多給孩子摸索的空間。

美國明尼蘇打大學兒童發展學院長達30多年的跟蹤研究表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重要的並非是灌輸了多少知識,給了多少指導。

而在於幫他們形成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品質,如專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等。

而這些品質的形成,恰恰需要父母放權,少說、少管、少要求、少擔憂。

就像華爲天才少年張霽的父母,從不緊盯學習,而是儘可能給他機會去思考,選擇;給他空間去試錯、探索。

從而培養張霽的思考力、求知慾、自信心等軟實力。

所以,與其要求孩子按着你的規劃成長,不如放權讓他按着自己的想法成長。

自己說了算的人生,纔是孩子主動進步的源泉,也是孩子跌倒了能爬起來的動力。

3. 減管教,多注重自己的提升。

上海光華劍橋校長雷鼕鼕曾說:

“與其每天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試圖掌控孩子成長的每一秒鐘,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作爲一名媽媽,她一直致力於自我成長。

她愛讀書,愛工作,並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教育事業。

看着媽媽努力上進的背影,女兒不需要管,也不用催,自己自覺學習。

初三畢業後,女兒就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最後考上了牛津大學。

對此,女兒感謝道:“我成長過程中,媽媽給我的時間不多,卻做足了榜樣。”

正如有句話說的:教育無他,唯榜樣而已。

父母與其過分關注孩子、做無用功,不如把心思和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不斷學習和提升。

當你往高處飛,孩子自會緊隨其後。

最後,用法國教育家盧梭的一句話來提醒我們每個人:

“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爲的教育。”

不是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才叫用心,也不是把時間都投入到教育上,才叫負責。

少一點保護,孩子才能多一點磨鍊。

少一點干預,孩子才能多一點探索。

少一點說教,多一點榜樣,孩子前進纔有方向。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注: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dangyang002 )爲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羣裡。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