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做中學 解課綱困境

最近討論一○八課綱應該納入何種內容,爆發極大爭議。國文老師抗議,新課綱刪掉顧炎武〈廉恥〉,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而某作家則反駁,「國文課」什麼時候變成「道德課」?

種種爭議,都是因爲大家的思考被限制在傳統「擴張」的加法教學迷思,因此當知識爆發時,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無法兼容幷蓄。在此框架的限制下,現行的解決方式是「選修」。每個科目學分減少,少量多樣,項項皆學,樣樣稀鬆。於是乎大學教授告警,在一○八課綱的設計,高中自然學科的必修時數過少,無法接軌大學教育。聯發科大老闆更是憂慮,新一代人才出現「素質斷層」。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反向思考,採用「融合」的減法教學,並加入「做中學」的機制。「國文課」當然能變成「道德課」。經由融合,國文、歷史、地理和道德這些人文知識都能同時學會。具體作法是鼓勵不同科目的老師合作,共同設計跨學科的課程。例如,以歷史爲時間主軸,讓國文、歷史、地理和道德的老師共同規畫課程,以創造更具連貫性的學習體驗。

那麼科學工程方面呢?微積分、物理、化學等,只是描述自然現象的不同模型方式罷了。我們沒有足夠的想像力,參透表象,吾道一以貫之。我個人的發現,以計算機程式語言爲基底工具,我們可以融合科學及工程的每個科目。具體作法是採用「做中學」方式,以實際專題爲基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解決特定問題的過程中,同時涉足不同學科領域,培養學生的綜合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問我,他們的子弟何時學程式語言最恰當。我反問:「如果要學會英文會話,何時開始較好?」答案是,愈早愈好。

學不會程式語言,原因有二:其一,有些程式語言的設計不佳,不易弄懂。現代的語言如Python就很趨近於英語會話,應可解決此一障礙。其二,教學的老師往往能夠深入,無法淺出,將簡單的教學複雜化,因此學生愈學愈迷糊。整合英語學習和程式語言學習是一個創新思維,例如在英文課程中引入編程概念,這樣的結合可以促進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我發展一套教材EduTalk,目標是讓學生可同時學會Python並完成高中所有物理實驗。這是一個融合教學的範例。

本學期我和謝仁俊教授合開「開門見山」通識課,在介紹物聯網及AI知識時,同時融合社會現象,想解放學生的想像力。例如,我介紹一些AI應用的範例後,藉由這些範例,提出「人和AI結婚有意義嗎?」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婚姻」這個人類學的一個基本議題。

下個學期,我受邀到清華大學的政經學院授課,院方希望我教學生如何將AI融入政治及經濟。我的功力不足,只敢勉強承諾以智慧城市的觀點,很粗淺的探討AI如何將科技融入社會及藝術。政治及經濟是很複雜的學科,遠超我能力,但是我深信必定有融合方式,留待專業的教授來達成,鼓勵學生以做中學的方式設計並實現一個結合科技、社會科學和藝術的應用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