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蕭何到底有什麼來頭?

人們常說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大將軍韓信一生的寫照。“成也蕭何”指的是韓信從無名小卒變成大將軍靠的是蕭何的極力推薦。“敗也蕭何”說的蕭何出計殺害了韓信。那麼歷史上的蕭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1.蕭何的獨特慧眼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蕭何的一生都有“知人”和“自知”的智慧。

蕭何家世普通,起初在沛縣擔任官吏,從小小的官員變成西漢的開國功臣,官至丞相,自有他的智慧。

不以貌取人,有識明君的慧眼。蕭何自幼好讀史書,性格開朗,善於結交好友。因劉邦談吐不凡,不拘小節的性格與其結交爲友,他們不僅是貧賤之交,更是患難之友。

早期的劉邦貪酒好色,一事無成被其他人看不起,但是蕭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成日幫助劉邦。

劉邦曾多次觸犯秦朝的法律,都是蕭何從中周旋,利用自己的職務幫助劉邦開脫罪名。

後來劉邦做亭長的時候,奉命到咸陽服役,前去送行的好友都是送三百錢給劉邦做路費,只有蕭何給了五百。從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蕭何與劉邦在沛縣起義之前關係就不一般。

蕭何對劉邦與呂后的姻緣也有撮合之功。當時呂公宴請沛縣的好友,赴宴者都要求送禮,蕭何是負責收賀禮的。按照規定,一千錢以上的賓客可坐在堂上,劉邦也想參加但分文未出,謊稱自己捐了一千,大搖大擺地坐在堂上。

蕭何明知劉邦撒謊,不僅沒有阻止,被發現後還爲他開脫。在宴會上,呂公看見劉邦巧舌如簧,鎮定自若,灑脫大方,覺得此人日後必有成就,就把自己的大女兒呂雉許配給了他,呂雉便是日後的呂后。

因爲蕭何的政績和才幹,被秦泗水郡御史推薦去京城咸陽做官。可此時的秦朝已經危機四伏,大廈將傾,他婉言謝絕了到京城做官的機會,繼續留在了沛縣。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和蕭何等人響應,在沛縣發起起義。沛縣起義成功後,劉邦在衆人推薦下做了縣令,自稱“沛公”,蕭何爲沛縣縣丞,負責起義軍的行政和後勤事務。

在秦末戰火紛飛,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蕭何慧眼識明君,擇良木而棲。沒有選擇去京城當官,而是靜候良機,輔佐劉邦發動起義,是他政治生涯中極爲重要的一步。

心繫國家社稷,有政治上的慧眼。漢王元年,劉邦帶領大部隊過關斬將,率先到達關中,進入咸陽。

起義大軍到達秦宮時,將士們看見宮殿巍峨,珠光翡翠,被迷住了眼,久經戰場的士兵哪裡見過那麼奢靡的宮殿。

很多士兵趁亂掠奪金銀珠寶,連沛公也被眼前的宮殿吸引了,只覺眼花繚亂,飄飄然起來,甚至貪戀秦宮的奢華不捨離開。

反觀蕭何,進入咸陽以後,既不貪戀財物,也不眷戀美女。他帶兵直奔秦丞相御史府,將府邸包圍,不讓任何人出入。再讓手下收集秦朝的國家戶籍,地圖,法令等重要書籍檔案,把它們一一查清,登記造冊,統一收藏起來,方便日後查看。

此舉凸顯了在政治上蕭何的深謀遠慮,別人看見的是金銀財寶,而蕭何想到的是國家的法規和治理。

日後也證實了,蕭何收集的秦朝的律令檔案,對劉邦掌握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對西漢建立和鞏固政權,制定方針和律令制度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蕭何還有善用能人,發掘賢才的“慧眼”。推薦韓信便是最爲有名的例子。韓信少年便讀兵書,也愛舞刀弄劍。可是家徒四壁,生活艱苦,連三餐都不可保證。

年少的韓信以乞討爲生,還受過胯下之辱,這也造就了他以後能屈能伸的脾性。

秦末,各地揭竿而起,韓信也投入了時代大潮之中,成爲了項梁旗下一員。

項梁戰死後,韓信又短暫地追隨過項羽,但是項羽沒有重用他,他在項羽麾下始終是無名小官。韓信曾多次毛遂自薦,可都石沉大海沒有得到項羽的迴應。

到了西漢元年,漢王劉邦帶領隊伍入駐漢中,韓信抓住時機,棄楚歸漢。在早期時,在劉邦手下韓信也只是“連敖”這種默默無名的小官。偶然之下,蕭何與韓信結識,蕭何發現他有勇有謀,對於軍事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向劉邦推薦,也無果。

不曾想到一次逃跑等來了他的翻身時機。一天,韓信心中因久不見提升失望至極,策馬離開漢營。

蕭何知道了,放下還沒來得及處理的公務,親自追趕,沒有向劉邦稟報。那個時候因爲軍中離開的人越來越多,劉邦誤以爲蕭何也逃跑了,着急的不得了。

再說蕭何這邊追趕了韓信很久,加上夏侯嬰也策馬趕到,兩人勸說了許久,韓信才答應跟他們回去,直到第三天三人才回到了南郊。

回到漢營,蕭何馬上拜見了劉邦,劉邦看見蕭何回來了又驚又怒,蕭何解釋了許久,劉邦才按下心中的不滿。

後來經過了蕭何的一番勸說和細心解釋,劉邦封韓信爲大將軍。而且蕭何要求劉邦舉行拜將大典,劉邦爲了人才也都一一同意。

蕭何選了個好日子,讓劉邦沐浴更衣,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原本的一個無名小卒,轉眼成爲大將軍,衆人都議論紛紛,但看見劉邦行如此大禮就認定韓信有舉世之才。

這樣提高了韓信在軍中的威信,也讓大家都聽從韓信。後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就是這樣來的。

蕭何能夠任用賢才,看人有慧眼,不放過能人將士,纔有了日後的韓信大將軍。在戰爭中,韓信的軍事才能和大局觀點得到一一驗證。

還有勸說劉邦屈尊爲漢王,暫居漢中等事情,都是決定以後劉邦可以戰勝項羽的大事,其中都有蕭何巨大的功勞。

蕭何多次對形勢掌握透徹,眼光獨到,難怪西漢成立以後劉邦認爲“論功蕭何第一”。

2.蕭何的自我保全思想

《詩經》中曾說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指的是明事理的人也善於保全自己,是歷史上最早對明哲保身詞語的解釋。

而蕭何就是這樣子的人,他不光做事聰明,有遠見,而且在一些必要的時候選擇保全自己,維護自身的權力和地位,是古代政治家的一個典範。

蕭何的保全思想體現在出謀殺害韓信的行爲上。西漢十年,爲鎮壓反賊,劉邦親征陳豨,韓信則稱病未出。劉邦走之前,還叮囑呂后看緊韓信,恐韓信與陳豨裡應外合。

而韓信真如劉邦所料,悄悄派人同陳豨聯繫,卻被家臣揭發告知呂后。在城中的呂后想召見韓信,又怕他擁兵自重,不肯就範。

請來了蕭何商議,蕭何一看是呂后召見,深知呂后同韓信不合,明白了韓信這下子逃脫不了了。

他要是幫助韓信,遭罪的可能就是自己,而且韓信自恃功高,做事囂張,曾經要挾過劉邦幾次,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害得自己要靠作賤自污才能自保,最後答應和呂后一起除去韓信。

蕭何出計,派人送信欺騙韓信陳豨已敗北,並且被殺死,朝廷官員都要進宮祝賀,信中寫到:“你儘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強進宮朝賀,以免皇上生疑”。

韓信就這樣被蕭何騙進了宮,可正當他踏入殿中,毫無防備之時,被呂后砍死,身首異處,一代梟雄就此落幕。爲了以絕後患,呂后還下旨誅殺韓信一家。

劉邦多疑性格,蕭何此舉實在是爲他除去一大心病,心中自然歡喜。此後,蕭何更得劉邦的信任,還被追加獎賞,這就是所謂的“敗也蕭何”。

蕭何的保全思想體現在對劉邦的態度上。伴君如伴虎的傳統陋習在蕭何輔佐劉邦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那就是在君王身邊如履薄冰、小心謹慎地侍奉和迎合,甚至還需要以一些手段去消除君王對自己的疑心。

一天,劉邦說到:“爲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督尉爲相國衛”。起初蕭何感到自己盛寵萬千,劉邦不僅給自己增加的獎賞,還給了貼身侍衛,但是昭平的一番話讓蕭何清醒過來。

昭平認爲,這是蕭何禍端的開始。他說:”君王還在外面征戰受苦,蕭何你只是留守關中,最近又沒有什麼突出的政績,皇上卻在這個時候給你獎賞和增加侍衛,韓信才謀反不久,就提出“益封置衛”,其實是皇上有疑心的籠絡之舉。”

昭平讓他推辭了這“益封置衛”,還讓他把一部分的錢財拿出來無私貢獻給軍隊。

蕭何聽了恍然大悟,爲了保全和體現自己,謝辭了獎賞還捐贈財物。劉邦聽了心情大悅,更加信任蕭何。

蕭何此舉非常明智,聽從了昭平的勸誡,在沒有功勞且西漢還常年處於戰亂中,不要封賞獎勵。

但也有刻意討好劉邦的意圖,爲的是消除劉邦對自己的疑心,表明自己的忠誠。

蕭何的保全思想體現在保全子孫後代上。在史書上記載他對子孫的教導上,可以看出他的自我保全思想。

書中記載“置田宅必居窮處,爲家不治垣屋曰'後世賢師吾儉',後世不賢,毋爲勢家所奪”。其思想要求子孫保持節儉作風,不要被短暫的奢侈生活所迷惑。

如果子孫有才能,還效仿節儉作風,那麼有賢能的子孫則有能力保全自己。

如果子孫沒有才能,平凡普通,那麼窮家薄財,也不會引起別人的覬覦,能避免家產被別人奪取。貫徹這種思想,蕭何認爲子子孫孫就可以平平安安,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再看蕭何的種種行爲,實則是作爲一個封建專制制度下的臣子不得已的防禦行爲。蕭何能看清自己的處境,想辦法破解困局,才能得以保全自己和子孫。

3.小結

蕭何無疑是聰明的,也是忠誠的,是歷代忠臣的楷模。劉邦成立西漢,治平天下蕭何都有着巨大的功勞,最終也做了丞相。

蕭何在制定漢律的時候,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提倡廢除無理的秦朝法制,保留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推動了漢法的完善。他身爲丞相,留守關中。

同時負責運輸糧草、軍用物品等,這些在他的手中都沒有犯過錯誤,保證了糧草和軍需的充足。他也十分注重圖書的保管,文學的留存,主持建設了“石渠閣”、“麒麟閣”、“天祿閣”三閣,用於收藏文學著作,法定律令等重要書籍。

蕭何的一生在歷史長河中來說,是一個名臣,一個有利於推動歷史進程的人。

有種種成就加身,但是身爲人臣,行事需小心謹慎,後期的劉邦對他還有所顧慮,天子向來多疑,必須消除皇帝對自己的疑心,蕭何設計韓信也是明哲保身之舉。

從結局來看,漢初名將功臣沒有幾個好下場。蕭何的自我保全思想,懂得審時度勢,才能讓劉邦一直信任他,有一個善終的結局。他可以脫身於"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定律之中,證明他的決策對於他本身來說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