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應嚴守學術倫理

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現在大學生寫論文有幾個不用AI的”“但你的導師鼻子一聞就會發現”,這是近日一則“多所高校發文規範大學生藉助AI寫論文”新聞下面的評論區,兩位網民的留言。話不多,卻將這一議題在當下大學校園中的高關注度和爭議性表露無遺。

大學生藉助AI寫論文有點像大學校園裡“貓鼠遊戲”的新玩法,這邊是用AI嗨到飛起的大學生,對面是“眼賽銅鈴”的黑貓警長——大學老師們。AI在資料蒐集、數據分析、論文草稿等基礎文字工作方面的優秀表現,極大地解放了“碼字工”們的生產力,對於每學期都要寫若干個大小論文、課堂作業的大學生們而言——尤其到了期中、期末,隨着作業提交時間日益迫近,AI簡直成了不少大學生的救命稻草。

只需輕輕輸入一段文字或張張嘴說出你的訴求,幾乎隨時待命、不知疲倦的AI稍微思忖片刻,一連串字符就像溪水般潺潺流出,把“可資參考”“多少有些用處”的內容推送到你面前。多年以前只存在於科幻作品中的場景,如今成了無數普通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服務,而大學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羣體,輔助寫論文對人工智能而言更是其強大功能的“牛刀小試”。

但“生命中的所有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AI看似幫學生從繁重的學術壓力中解脫了不少,但如果不加節制地濫用它,則違背了學術的初衷,破壞了論文的價值,可能受到學校相應的處罰。學術活動強調的是獨立思考、科學驗證與創新性發現,人工智能目前在學術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對已有素材的整合加工,核心創意仍離不開人類的智慧。

釐清大學生在學術活動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邊界,很有必要。復旦大學近日出臺的《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不僅明確了允許使用AI的範圍與原則,還強調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動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的原始數據、原創性或實驗性的結果圖片、圖像和插圖;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正文文本、致謝或其他組成部分;禁止使用AI工具進行語言潤色和翻譯等。今年以來,中國傳媒大學、福州大學、湖北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都在試行或出臺相關規定或辦法,加強規範力度成爲主基調。

論文無論大小,都是作者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作者既能享受到作品可能帶來的榮譽和其他收益,也要對作品的原創性、真實性負責。在學術活動中濫用人工智能工具,相當於將“他人”的成果據爲己有,顯然違背基本的學術倫理。大學生正處在從事學術活動的起步階段,即便他們中的多數人將來並不會全職從事學術研究,但將來走上各種工作崗位,仍難免要參與大量文字工作或研究活動。因此,在校期間就培養他們對文字的敬畏之心,恪守嚴格的學術倫理規範,這不僅是爲文,更是爲人的基本要求;不僅事關學術誠信,更事關做人的品格。倘若放任他們濫用人工智能工具,無疑將破壞學術土壤。

嚴格規範是爲了不讓學生在學術活動中濫用人工智能工具,因爲它只是技術而不是學術本身。不過,對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嚴格規範並不意味着全盤否定。當代大學生如果完全不懂、不用人工智能技術,反而是一種與社會脫節、與學科發展前沿脫節的表現。人工智能爲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打開了一扇窗,但不可避免的是“蒼蠅蚊子也會飛進來”,產生各類負面效應。各高校出臺相關舉措規範學生在學術活動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恰似給這扇窗戶安裝了一層“窗紗”,將“蒼蠅蚊子”儘可能地攔在室外。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尤其是在學術活動中嚴格遵守使用規範,正是大學不容推卸的責任。(記者:楊國營)

來源丨中國教育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