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辣滾燙》權威榜單奪冠,坐實營銷大於內容,《小小的我》效仿
百度發佈了2024熱搜年度報告,數據來源是所有搜索用戶一年的搜索總結,搜索本身就代表對某人、某事、某作品的興趣,等同於熱度,其意義除了讓大家獲知年度熱點外,還能夠以榜單爲錨點,做更多延伸解讀和深入思考。
比如電影領域榜單列出了五部作品,按關注度排名依次爲《熱辣滾燙》《抓娃娃》《第二十條》《好東西》和《默殺》。
首先,電影在百度的熱度值和電影票房成正比,換言之,電影熱度越高說明消費者抵達率越高,越有利於票房產出。
所以榜單排名第一的《熱辣滾燙》,也以34.6億的成績位列年度票房榜第一,同時也是宣傳期間佔據各大平臺熱搜最多的電影,沒有之一。
榜單上的《抓娃娃》《第二十條》也都位列2024年度票房前五,《默殺》被稱爲“暑期第一炸”,票房排年度第六位,落後動畫電影《熊出沒·逆轉時空》6個多億。這個差距延伸出另一個思考,“熊出沒系列”每年一部,幾乎沒什麼宣發,悶聲發大財,二者的差距,折射出電影檔期太重要了,春節檔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全年票房產出最高的檔期,所以《熊出沒·逆轉時空》佔到了天時地利,哪怕《默殺》熱度高很多,票房卻依然落後6個多億。
第二,口碑和票房倒掛,電影傾向產品屬性,創作過程噱頭先行。
榜單上的五部電影,有四部票房都10億起跳,只有《好東西》截至發稿還沒到七億。將《熱辣滾燙》和《好東西》放在一起比較,票房倒掛更加鮮明。
《好東西》在某瓣評分高達9.1,是年度評分最高的電影,《熱辣滾燙》穩定在7.5,口碑差距明顯,但票房卻是年度第一。
而且,《熱辣滾燙》上映後爭議非常大,“減肥電影”的聲音不絕於耳,甚至導演王晶都親自下場,用“賈玲的賣命減肥打拳”和“張藝謀導演這幾年來的最佳作品”來踩一捧一,暗諷《熱辣滾燙》的成功是營銷和賈玲減肥的功勞。
平心而論,《熱辣滾燙》相比原版《百元之戀》確實有一定差距,在拍攝技巧上也相形見絀,賈玲窗外對視、結尾拳臺繞場長鏡頭等華彩段落,也都是照搬了《百元之戀》的拍攝手法。簡言之,很多人認爲《熱辣滾燙》的品質,和30多億的票房不對等。
但另一邊,不但評分最高的《好東西》票房上不去,另一部口碑絕佳的《出走的決心》票房也只有1.24億。縱觀票房成功的電影,會發現都有“營銷過於出色、噱頭大於內容”的顯著特點。
比如榜首的《熱辣滾燙》,上映時最多10個話題同時登上熱搜,賈玲減重後的身形一直“捂”到上映,成爲營銷上的重磅炸彈,難怪會被很多人吐槽是“減肥電影”,《熱辣滾燙》的營銷確實喧賓奪主,而且後面甚至適得其反,負面的聲浪越來越大,導致電影紀錄片不得已延後上映,沒能助力電影宣傳。
縱觀年內票房成功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有異常出色的營銷、足夠高的熱度,以及在創作過程中就預埋了營銷噱頭。《熱辣滾燙》是賈玲減重、《抓娃娃》是沈馬組合以及反雞娃教育,《默殺》則將血腥和殘忍作爲賣點,鏡頭也不斷對準受害者,上映後營銷也一以貫之。
嚐到了營銷成功的甜頭,電影的“產品屬性”越來越大於“作品屬性”,噱頭先行的創作方針,讓好電影越來越少、營銷意味越來越濃,就連即將上映的《小小的我》也效仿《熱辣滾燙》的營銷邏輯,始終隱藏易烊千璽的臉,製造懸念,勾起觀衆的好奇心。
第三,影視寒冬持續,虹吸效應愈發明顯,產業鏈探索新賽道。
“影視寒冬”在今年愈發明顯,全年票房400多億,比去年少了100多億。比票房更嚴峻的是觀影人次相比去年少了3億多,說明很多人已經不看電影、或者少看電影了。
“影視寒冬”的成因,和經濟環境、影片質量、消費習慣等因素息息相關,在這裡不深入討論,只說結果,最顯著的就是虹吸效應愈發明顯。
幾年前,博納總裁於冬曾斷言“電影公司要給互聯網打工”,這句話已成事實,做電影不如做平臺,抓線下不如深耕互聯網,貓眼和淘票票兩大掌握購票命脈的平臺,已經在投資、製作、發行、宣傳全鏈條佔據主要位置,是當仁不讓的兩大巨頭。
據不完全統計,全年上映的電影至少八成以上背後都有貓眼或淘票票,今年國慶檔上映的10部電影,有6部都是貓眼出品或發行。兩大巨頭虹吸效應明顯,萬達、博納、光線、儒意等傳統主流電影公司,也以這兩家馬首是瞻,這樣的行業現狀,會導致小成本、有創意、高品質的電影逐步變少,“百花5au.xdc8.com齊放”這四個字,在電影行業的根兒上不復存在,不可能哺育創作,這直接導致2024年的電影品質高、口碑好的電影很少,某瓣上九分的只有《好東西》一部,評分榜前十的電影,末尾的《老狐狸》只有8.0分了。
此外,影視寒冬也倒逼產業鏈探索新賽道。
製作發行層面,電影公司進口國外經典電影和挑選國內經典電影重映雙管齊下,填補空缺、提振市場,這也是低投入、高產出的最佳選擇。
同時也在尋找新的盈利點。去年跨年上映的《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在國內拿到過億票房,全球票房更高達2.67億美元。演唱會的實況錄像搬到電影院上映,無疑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電影公司也看準了這一商機,《張傑曜北斗巡迴演唱會》上映,目前已拿到4000多萬票房,每賣一張票,都是出品方和宣發方的純利潤。
而產業鏈的終端,電影院也在嘗試多元化經營,影展、企業包場、主題放映都是常規手法,更有影院嘗試在影廳裡做遊戲直播、婚禮、年會等,謀求在行業寒冬裡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