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僅3處出現!臺東東河外海捕獲5條「卡氏尖頷烏鯊」

突襲捕食方式(A:張開下齶、B:最大化伸展下齶、C:突然伸出上齶、D:緊閉上下齶)。(圖/農委會水試所提供)

記者華少甫臺北報導

水產試驗所進行例行性臺東海域魚類調查時,在臺東縣東河鄉外海350公尺深處捕獲5尾罕見小型鯊魚,經鑑定後,確認爲臺東新記錄卡氏尖頷烏鯊學名Trigonognathus kabeyai),英名viper shark,日名ワニグチツノザメ,屬於烏鯊科(Etmopteridae)的小型鯊魚,目前全世界僅於日本夏威夷臺灣發現本種。

▲卡氏尖頷烏鯊牙齒構造近照。(圖/農委會水試所提供)

1986年首次在日本愛知縣330公尺深海捕獲本種,1987年在德島縣捕獲第2尾,於1990年由東京大學望月賢二及大江文雄教授發表爲新屬新種。本種屬名描述三角形(trigonon)的齶部(gnathus),種名(kabeyai)則爲表彰採集者谷裕道船長。臺灣先前分別在東港南方澳拖網混獲中發現本種。本次在臺東海域以單層刺網捕獲5尾樣本尾叉長介於26.2 - 32.6公分。其中有1尾存活低溫包裝攜回本所嘗試以10℃低溫海水飼養,但僅存活1日。

▲東部海域新紀錄卡氏尖頷烏鯊(Trigonognathus kabeyai)。(圖/農委會水試所提供)

卡氏尖頷烏鯊的牙齒與一般鯊魚的利齒完全不同,仔細觀察本種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牙齒均爲針狀牙,活似蛇類毒牙這也是英名viper shark的由來。更特別的是,牠上下齶部分往前方延伸,搭配尖牙可有效突襲獵物,這種獨特進食方式與尖吻鯊科的歐氏尖吻鯊(Mitsukurina owstoni)相當類似。

本種有日夜垂直洄游的可能,白天主要棲息在300-400公尺深海處,夜間則隨着獵物如小型燈籠魚羣移動水深150公尺處淺海覓食。和大多數烏鯊科成員一樣腹部有發光器,但其功能是相互溝通或吸引燈籠魚等獵物尚有待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