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大魚!來品嚐星雲湖的“第一口鮮”
又是一年冬捕季。在雲南省玉溪市星雲湖畔的江川區,眼下正是江川的“開漁”季,當地捕撈有什麼特色?目前開漁進度如何?
在玉溪市江川區的李家灣碼頭的漁獲交易現場,工作人員將來自星雲湖的海量鮮魚運送到運輸車上,這些漁獲將被輸送至江川區以及雲南省其他地區的各大市場上銷售。星雲湖開漁一般是從每年的12月25日開始,持續到1月15日左右。當地老鄉們告訴記者,經過一整年的生長,12月底正是星雲湖魚類肉質最爲肥美鮮嫩的時間,這個時候也避開了每年3月底到6月底的魚類繁殖季和禁捕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開漁季採用了相對獨特的生態調控捕撈方式。相較於常見的“一網打盡”式的傳統捕撈,生態調控捕撈首先在捕獲對象上格外不同。按照“捕大留小、科學放流”的原則,捕撈的魚類大多是體重在3公斤以上的大魚。
第二點就是捕撈形式上的大不同,如何來實現“捕大留小”?這就需要藉助長達千米的“巨型口袋網”。這種網的網格口很大,體型較小的小魚能順利逃出“埋伏圈”,大魚則被困在網箱中“束手就擒”。材質上選用尼龍繩製成,這樣不會纏住魚鱗,也避免了對魚類身體表面造成損傷,上市後,賣相更好、賣價更高。
抓大放小,讓星雲湖裡的珍稀小衆魚類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間,比如湖中珍稀魚類之一大頭鯉;還有體型嬌小、渾身銀白的珍稀魚種星雲白魚。整個星雲湖中一共有30多種魚類。爲了避免開漁期間捕捉到珍稀魚類,當地在藉助聲吶等科技手段聚焦目標魚羣的同時,還加強了水上捕撈作業的巡邏監管。
今天是當地開漁的第四天了,前三天累計捕撈量超過了220噸,日均交易量大約有68噸,相較去年同期有了較爲明顯的增長。同時,成交的行情也相當可觀,去年同一時間,10公斤以上的花鰱魚平均市場價格大約在10—15元/公斤,而今年已經漲到了20元/公斤左右。
今天正值週末,一大早就有不少市民、遊客來到岸邊,看碧水翻騰的捕魚盛況。可以說,今年的開漁季,稱得上是一場水下與岸上、文旅與消費的“雙重豐收”。
在高原湖泊中如何發現魚羣?
湖面上真是熱鬧,碧水翻騰中,一條條魚兒躍出。這麼開闊的湖面,漁民們是如何判斷魚羣位置?又怎麼判定下網就有魚的呢?
星雲湖是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面積超過3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過10米,蓄水量達2億立方米,生活着多種魚類。雲南玉溪江川區依湖而居,有着上百年的捕魚歷史。今年開漁,採用了傳統捕撈和巨網捕魚兩種方式。漁民們是怎麼樣判斷魚羣位置的呢?
星雲湖捕撈隊負責人 高成武:水面高的時候魚羣會上浮,我們很遠能看到魚羣,水面上魚腥味很大,發現魚羣根據糞便判斷是鰱魚還是鱅魚。
曾經靠經驗判斷魚羣動態和數量的漁民們,今年在巨網捕魚時,有了新的妙招。就是聲吶探魚器,通過複雜的算法,它能將原始數據轉換爲可視化的圖像。有了這個“法寶”,漁民們能夠快速鎖定魚羣聚集的區域,選擇合適的位置放下巨網,事半功倍。
星雲湖捕撈隊負責人 高成武:像這種,就是星雲湖比較大的鰱魚、鱅魚,密度還可以。一個方格是五米,在五米的範圍內顯示這麼大,比例挺大的,這魚有一米多長。鰱鱅的小羣慢慢聚成大羣,這樣就是效率比較高了。
星雲湖畔漁獲滿倉 沉浸式打卡開漁季
科技手段不斷助力星雲湖捕撈,也推動着水下的豐收。那麼,雲南玉溪市星雲湖江川區的開漁季,還有哪些有趣又獨特的體驗呢?
一大清早,伴隨着岸邊的一聲令下,來自星雲湖畔13個村社區的40支漁船,爭先恐後地向湖中央進發。划槳、下漂、拉網、上魚,江川開漁季就在熱火朝天中正式開啓。
捕魚老手經驗豐富,都是藉助單層或三層漁網開展“圍追堵截”。這不,下網沒多久,船上就收穫了不少4公斤左右的大鰱魚。條條大魚拍打着船艙,水花夾着豐收的喜悅撲面而來。
傳統捕撈傳承了數百年,而在不遠處的李家灣碼頭,生態調控捕撈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數十噸的新鮮鰱鱅魚在水中撲騰、翻滾,重機械吊秤一刻不停,一網接着一網轉運起來。岸上的運輸車也已經排起長隊,蓄勢待發。
2000多年前,星雲湖畔的人們就和魚結下了不解之緣。千年之後,開漁也就承載了更多江川地方文化,成爲了當地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上午收穫的100多噸漁獲已經滿滿當當地擺在了魚市一條街。走入其中,帳篷攤位間人潮涌動,有人來湊湊熱鬧,更多人着急品嚐“第一口鮮”,市場裡的詢價聲、討價聲不絕於耳。
商戶 楊貌蓉:今天來了2噸,賣到現在就這麼幾條了,已經沒有了,差不多要收攤了。
市民 馬蕊:江川區開漁節就是我們這邊的傳統,所以每年不管魚貴還是怎麼樣,肯定都要意思意思吃一下。
一場開漁,承載了年末歲尾的豐收喜悅,迸發着漁獲消費的嶄新活力,也寄予着生態和諧的美好願景。
織網技藝 老手藝“織出”增收路
坐落於星雲湖畔的玉溪市江川區,是傳統的捕魚之鄉,也是名副其實的“漁網之鄉”。隨着適度捕撈、定期開漁的觀念深入人心,很多村民過上了“只織網、不捕魚”的生活,漁網也從自給自足逐漸走向對外銷售,老手藝爲村民們織出一條增收路。
走進河咀社區,村民們三三兩兩,談笑間手中的網針上下翻飛。從一根網絲到一張漁網,需要經過織漁網和裝漁網兩個階段。隨着科技發展,織網環節已經逐漸被機器替代,但裝網這個環節仍然依靠手工完成。
河咀社區村民 張樹雲:魚你要看大、小、瘦、胖都有,所以漁網就要根據魚的大小,網眼要多少釐米。
張樹雲是土生土長的河咀人,也是織網技藝區級傳承人。20多年來,他帶動河咀及周邊村、社區的600多人織漁網,自己收購以後再把漁網成品銷往外地,既傳承了織網技藝,也讓居民們足不出戶實現增收。
河咀社區村民 張樹雲:我們村幾乎可以帶動百分之六七十村民都在加工漁網,收入多的每年有七八萬、十多萬,少的兩三萬。
近年來,江川區也積極鼓勵和支持漁網、漁具產業發展,在城區規劃建設了漁網鐵農具市場。60多戶居民在市場裡開店經營漁網漁具,憑藉着織網技藝,曾經的小漁村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好路子。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