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王俊壽:落實“五大監管”,培塑“模範生”,懲戒“壞孩子”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謝衛羣

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爲目標,以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爲己任,全面強化“五大監管”,努力提升監管的整體性、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協同性,力求以“五性”的標準檢驗“五大監管”的效能,並在此基礎上共同繪就金融行業的“五篇大文章”。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俊壽日前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的。

王俊壽說,“五大監管”是一個三縱兩橫的矩陣體系,是多維立體的監管架構,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是一個有機整體。上海監管局在具體實踐中,對“五大監管” 有如下做法:

機構監管強調整體性,畫好“一張像”,突出三個“抓”。一是抓機構法人。重點關注總行總公司資本約束、頂層設計、考覈機制、合規文化、三道防線、管控能力、科技支撐等方面,同時做好分類分層監管。二是抓公司治理。這是“牛鼻子”,重點是關注黨的建設、股東行爲,防止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和外部人操縱。三是抓市場準入,重點是三個防止,防止產業資本在金融領域的無序擴張,防止高管與從業人員“帶病流動”,防止各類“僞創新”由監管背書。

行爲監管強調人民性,織好“一張網”,突出三個“管”。一是管合法更要管非法。嚴防“有照違章”,也嚴禁“無照駕駛”。對正常消保訴求“開正門”,提高辦理質效;對違法違規、鬧訪纏訪行爲“堵偏門”,釋放監管資源。二是管行業必須管風險,嚴密防範一般商事行爲異化爲非法金融活動,發揮我們監管責任歸屬認領機制的作用,與其他行業主管部門織牢協作網絡,加強羣防羣治,全方位管控、全鏈條打擊。三是管事後也要管事前,做到監管“長牙帶刺”。教育與懲戒並重,加強適當性管理,全面提升我們金融消費者和金融參與者的素養。

功能監管強調一致性,用好“一把尺”,突出三個“一”。即堅持同一業務、同一標準、統一監管,用科學的監管標尺有效實現監管貫通,防止以金融創新之名行監管套利之實。重點是建立跨機構監管和跨市場協同的標準與機制,尤其是在交叉金融領域、資管類業務,以及普惠金融考評等方面。上海在全國率先出臺了上海銀行業保險業數據合規的指導意見,提升我們監測統計標準的統一性。同時,功能監管既要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又要防範各自爲政的豎井式監管,增強政策的一致性和協同性。

穿透式監管強調精準性,紮好“一根針”,突出三個重點。即加強股東行爲穿透、資金流向穿透和業務實質穿透,重點是這三個穿透。在市場準入、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等各種監管手段中,既看人又看事,既看錶又看賬,還要透過人、事、表、賬看風險。打通數據源,精準打擊各類隱秘性、交叉性、關聯性的風險。運用大數據工具,打破機構地區壁壘,百步穿楊,努力做到監管一貫到底。

持續監管強調動態性,走好“一生路”,突出三個“全”。即覆蓋金融機構全週期、金融風險全過程、金融業務全鏈條。這次機構改革就突出了根據企業、金融機構的生命週期,專門成立了相關的准入部門、機構監管部門,風險處置部門等,實施“一條龍”式的監管,重點是防止“病從口入”。通過分類分級監管評級,以點的監測實現線的監管,再到面的監控,真正使“五大監管”能夠形成五維一體的監管架構,共同通過五維一體監管來呵護和保障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引領行業繪就“五篇大文章”。

王俊壽介紹,上海監管局特別強化對股東行爲、激勵約束機制的設計、“三道防線”的建立,以及風控與合規文化的培育等等,來培塑一批“模範生”,懲戒一批“壞孩子”,抓“兩頭”帶“中間”。

2023年前9個月,經過兩年多的深化治理,上海消保投訴量已經下降到5.7萬件,佔全國的比重已經低於15%。2023年以來,上海地區累計偵破信貸領域經濟犯罪案件200多起,挽回經濟損失超1億元。

在跨類型機構橫貫式檢查方面,以供應鏈專項稽覈調查爲例,上海對轄內127家各類金融機構供應鏈業務開展大數據分析,從數據異動、平臺合作、行業分佈等多個維度對全轄銀行機構進行畫像,從中篩選出 32 家機構開展非現場稽覈,對4 家重點機構開展現場檢查,最終發現並揭示第三方供應鏈平臺存在的風險隱患,做到“打早、打小、打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