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寶可夢 Go,還有什麼夢?
文/丘美珍
住美國的朋友傳來照片,她一身防曬奇裝,掌上託着一隻寶可夢(Pokémon,臺灣習慣稱爲神奇寶貝),看來她已從家裡誓師出發,踏上捕捉寶可夢的旅程。平日她是一位學有專精的特教老師,假日一到就陪着孩子化身寶可夢訓練家。
在現實世界中,這些訓練家們尋找與虛擬世界的接縫之處,終極目標:收服所有寶可夢,成爲衆人欽羨的寶可夢大師!
今年七月,有超過2000萬美國人開始加入寶可夢手機遊戲(Pokémon Go),捕捉目前官方釋出的151只寶可夢(涵蓋了水系、電系、草系、炎系、幽靈系、妖精系…等)。不同的寶可夢有着不同的造型和個性,擁有不同的戰鬥本事,也因此各有不同玩家支持。
所有的寶可夢原來大多處於「野生」狀態,玩家(以訓練家自稱)必須花費一番力氣才能將它們收服到寶可夢球中,收服數量越多越好。此後,這些寶可夢變成玩家的寵物和資產,未來遭遇其他玩家時,就可以展開「對戰」,一決勝負!
▲精靈寶可夢GO (圖/翻攝自網路)
相對於許多遊戲的激戰,寶可夢世界中所謂的對戰,並沒有血腥殺戮的氣氛,反而比較像君子之爭。戰勝的一方固然歡欣,戰敗那一方的寶可夢戰士並不會死亡,只是被玩家請回球中休息而已,下次仍然可以再戰。
比起復雜的戰略遊戲,這樣看起來概念單純到近乎純樸的遊戲,爲什麼吸引了這麼多人蔘與,而且風潮一路蔓延到全球23個國家,跨越美洲、非洲、亞洲,儼然一個新興的寶可夢王國?
捕捉寶可夢曾經是許多孩子童年的夢。在1996年2月,第一款命名爲精靈寶可夢的遊戲在日本推出,因爲大受歡迎,隔年之後就有了動畫,並且飄洋過海從日本轉戰到美國和歐洲,每到一地就掀起風潮。
就這樣,一組虛擬的寵物角色,結合了狩獵、收藏、戰鬥、旅行、友誼的情節,迅速獲得跨國界小粉絲的支持。
20年來,這個遊戲與動畫在世界各地逐漸累積了可觀的粉絲羣。這些支持者心中都藏有一個收服寶可夢的心願,只是限於技術,在現實世界中很難如願。
▲和寶可夢一起跳舞。(圖/翻攝自KGO【BLACK SPEC】推特)
這個看似遙遠的夢想,如今因爲寶可夢Go出現,一舉燃燒了起來!
在旅行中收服寶可夢,是一種結合狩獵與馴養的雙重成就,這喚起了人類從遠古以來基因中所潛伏的野性,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在大自然中征戰、得勝,之後帶着戰利品回到部落中,接受衆人喝采,享受來自他人豔羨的眼光。
就如同許多原住民部落中,狩獵絕對不只是爲了征服獵物而已,更是重要的成長儀式。年輕孩子出入山林面對未知的恐懼,勇敢以自身力量與大自然的天氣與環境搏鬥,以有限的工具和武器與其他生靈對決,當帶回獵物的那一刻,成年的時刻宣佈到來。這其中,文化與信仰的內涵,實在凌駕狩獵本身的報酬。
20年來,許多孩子也許就這樣在遊戲中經歷了成年禮的儀式而不自知。這些孩子長大了,遊戲已經成爲回憶。直到這款新遊戲帶着它們的記憶,重新回到現實世界!
那些長大的孩子們,在現實世界中已經遠離童年,遠離那些「相信自己無所不能」的魔術思想。現實世界會有種種挫折,人際關係和工作都可能受挫,這時候,如果能重回寶可夢世界,重新經歷收服、征戰、勝利的洗禮,深刻經驗到那種無可取代的個人成就,那該會是多麼令人慰藉的出口。
▲動物們竟然看得到寶可夢?!(圖/網路翻拍)
然而,想要出門捕捉寶可夢豈是容易的事?純粹的「好玩」背後,開發者的努力可一點也不好玩。
衆所周知,寶可夢是任天堂旗下的遊戲,不過,這款寶可夢Go卻是由谷歌獨立出來的新創公司Niantic的傑作。換言之,這個遊戲所需的關鍵技術,包括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以及LBS(Location-Based Service,地理位置服務)全在Niantic手上。也因爲如此,當任天堂日前揭露他們從這款新遊戲其實只收取到權利金以及少許開發費用時,已經漲了兩個禮拜的任天堂股價因此跌停。
Niantic由約翰·漢克(John Hanke)創立,此人是誰?如果你用過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驚歎於其中的壯麗和細緻,那麼,你就應該要認識約翰·漢克,因爲他正是開發谷歌地球的創始人。
約翰·漢克向Pokémon公司社長石原恆和介紹手機定位遊戲,開啓了寶可夢Go的序曲,圓了一個巨大的寶可「夢」。在這個新創的寶可夢王國中,任天堂提高了角色的影響力,玩家們有了在現實世紀中專屬的療愈空間,而Niantic更是一夕成名。
目前的寶可夢遊戲,據說可玩的項目只有原訂計劃的十分之一。在未來的規劃中,Niantic希望能儘快在遊戲中加入交易系統,讓玩家可以自訂抓取點,甚至在討論是否可以讓玩家配種,創造出新的寶可夢……種種的設計讓Nitantic的這個精靈夢越玩越大。
到最後,原來,讓這一切成真的這個遊戲公司,纔是真正名利雙收的大夢想家!
●作者丘美珍,曾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現爲財經自由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