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舊瓦條石 一條古舊街區的新生密碼

在渝北區紫薇路商業街,葡萄酒買手店“酒瓶瓶·wine shop”負責人羅天展示店內的葡萄酒裝飾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攝

在沙坪壩區磁器口,麻花博物館負責人王文婷接受採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攝

在重慶當地和互聯網上,下浩裡是新晉的網紅打卡地。在城市更新中,這個生長在長江南岸陡壁上的立體式古舊老街煥發出新生命。

下浩裡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宋。據其所在的重慶南岸區記載,北宋年間,蘇氏三父子自嘉州乘船東下汴京科考,船至恭州(今重慶市),見長江中臥有“似龍的巨石”,蘇軾將岸邊村落“江口村”改名爲“龍門浩”,“龍門浩”由此得名,並在南宋紹興年間形成水陸碼頭,逐漸衍生出“上龍門浩、下龍門浩”的地名,而下龍門浩就是今天的下浩裡。

19世紀末期,這裡洋行別墅林立、商賈雲集,形成中西風格融合的建築羣。更新改造前,危樓破房在這裡隨處可見。2023年8月,下浩裡“換裝”完成,11月開街。

在重慶江北區合作村,陶藝體驗館“棲山陶言”店主熊旎展示自己的作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攝

在重慶渝北區紫金山文創園,飲品店“MODEL希臘酸奶&奶狗咖啡”店主周覓和自己設計的海報合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攝

修復後的下浩裡,依然以青磚、舊瓦、條石爲基底。秉持修舊如舊原則,按照“原址原建、原面積、原高度、原風貌”,修繕保留了整體建築及街巷肌理,濃縮了重慶山城的獨特景觀和風土人情。

如今,“很傳統”也“很重慶”的下浩裡吸引了衆多年輕人,包括追求個性的青年創業者。他們開起創意店鋪,非傳統、新業態成爲新亮點。目前,下浩裡的招商率超過96%,形成了以90後爲主的年輕人創業集羣。

下浩裡品牌推广部門負責人王詩涵介紹,老街道的路普遍爲3-5米寬,兩旁建築多爲2-3層,根據各區域特點劃分爲“山臺”“巷臺”“溪臺”三大組團。沿着遊覽線路實現生活、休閒、觀賞、活動演出等功能的協調統一,讓遊客在複雜的山城地勢地貌中尋找各自的目的地。

推開“熹玥盒子”店鋪的門,進門就看到曲水流觴的佈景:流水上漂浮着花朵點綴的木盤,盤子裡擺放着甜點或飲品。

“熹玥盒子”是首批入駐下浩裡的店鋪。店鋪主理人鐘琴選擇以宋代點茶作爲主要經營內容。鐘琴是重慶本地人,她覺得在下浩裡可以找到童年記憶。她經營過線下女裝店,由於一直喜愛傳統文化,看到改造後的下浩裡,決定“二次創業”。

在沙坪壩區磁器口,花塢酒餐廳內部劇院負責人、專業川劇演員林森接受採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攝

以商業載體傳承非遺文化是“熹玥盒子”的特色。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點茶的傳承人,鐘琴設計了少兒茶藝和點茶課程。開展傳統文化傳承並非易事,走進店裡喝茶的顧客不少,但學習點茶課程的人還不多。目前,重慶市南岸區文化館授牌“熹玥盒子”爲南岸區文化館特色分館,讓鐘琴有了更多底氣。在她看來,好品牌、好內容能給一個店鋪帶來持久的生命力,創業需要能守得住初心。

創業者王軻對此十分認同。從小生活在下浩裡對面小區的王軻,對這條老街再熟悉不過。下浩裡改造後招商,他選擇在此經營一家“日咖夜酒”業態的店鋪。

去年1月,經過半年籌備,王軻的店鋪開業,白天是咖啡店,晚上變身爲酒吧。爲了讓店面風格既有重慶元素又不乏時尚感,在設計裝修時,根據屋頂的木質結構,加入吊腳樓元素,讓路過的遊客眼前一亮。

如何在風格不同的店鋪中出類拔萃?王軻認爲,過硬的產品和店鋪的環境氛圍是核心競爭力。許多店鋪爲了儘快盈利,投大量經費用於互聯網廣告推廣,短時間可能會有不錯的流量和關注,但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王軻傾向於把錢和時間用在細節打磨上,比如研究雞尾酒新品、不同飲品選用什麼樣的杯子。他覺得,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好產品可以吸引顧客自發用“私域流量”爲小店做品牌宣傳。

在沙坪壩區磁器口,手工軟陶店“國王的泥匠”店主張智傑接受採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攝

在南岸區下浩裡街區,茶食店“和山茶食”合夥人彭蜀粵接受採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攝

坐落在半山腰上的和山茶食,就是自媒體時代的受益者。“一棟獨棟小院子裡,四周綠樹成蔭,非常寧靜”“遠處有輕軌穿梭而過,窗外有長江奔騰”“在鬧市中找到了一片淨土”……每天,和山茶食合夥人彭蜀粵都能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不同顧客爲店鋪寫下推薦語。

身邊朋友稱呼彭蜀粵爲小彭。小彭的合夥人老張,是一名85後美術工作者。老張想把自己的美學理念應用到生活場景中,於是決定在下浩裡開了這家茶食店。兩人在茶食店隔壁打造出一個小型的藝術展區。展覽每月一個新主題,圍繞器物、燈具、繪畫和書法等內容進行設計。展品大多出自老張和小彭身邊喜歡藝術的朋友。顧客品嚐茶點後,可以順道免費看展。

在小彭看來,專注地做好店鋪主業的同時,營造空間整體氛圍、提高店內空間體驗如豐富策展內容等手段,可以讓顧客感受到小店的誠意和別具一格,線上更“出片”、線下更“出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