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巨頭東芝欲賣身,醫械家底剩幾何?

據《華爾街日報》6月8日消息,東芝CEO島田太郎稱,他希望無論買家是誰,都能將公司保持爲一個整體,以促進創新,“將東芝拆分成許多部分,從某個狹隘的意義上講可能是有效的,但會剝奪研究人員交叉融合想法的機會”。東芝已將自身掛牌出售。

據瞭解,截止目前,公司已經收到十份戰略合作提案,其中八份涉及私有化。據知情人士稱,KKR、黑石集團、貝恩資本、布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安博凱直接投資基金、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CVC資本等正在考慮競標。外媒指出,東芝將於本月縮小競標範圍,並在今年夏季晚些時候進入第二輪篩選。

東芝(TOSHIBA)是一個電工企業轉入醫療的典例,從生產日本國內第一個X光射線管開始,東芝的醫療器械業務在日本乃至全球都佔有一席之地。十多年前的影像設備市場,GPS後面還得加上一個T,不過,隨着醫療影像設備逐漸定型,前有GPS三分天下,後有聯影奮起直追,東芝的CT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MRI、DR等影像設備也銷量慘淡。隨着,東芝醫療被佳能以395億元的價格所收購後,合併之後,佳能坐擁醫學影像全球第四的位置。

01

百年日企的輝煌與落寞

從斷臂續命到東芝“分家”

明治維新,是近代日本蛻變成爲東亞乃至世界強國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在學習西方技術、積極推廣現代化的明治時代,一大批現代工業企業崛起,其中之一就是當今東芝的前身——日本著名發明家田中久重於1875年在東京創立的工業製造所。

1904年,芝浦製作所株式會社在這個工業製造所的基礎上成立。在20世紀初期,芝浦製作所以供應日本國內的重型機電製造爲主業,並逐步成長爲知名的工業大廠。東芝的另一個源頭則是白熱舍,日本第一家制作白熱電燈泡檯燈的公司,1899年,白熱舍易名爲東京電器。1939年東京電器與芝浦製作所正式合併成爲“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1984年開始使用“東芝”這個新品牌名稱新名字分別爲原兩家公司的開頭字。

東芝在多年發展過程中,其業務涉及範圍也十分廣泛,除了大家最熟悉的家電用品之外,還涉及到電力、基礎設施、醫療健康、電子元器件等多個方面。發展至今,日本東芝旗下已經擁有將近300家子公司,更是日本境內引以爲傲的企業,曾在日本創下了40多個第一,如日本第一臺雷達、第一臺晶體管電視與微波爐、第一部彩色影像電話、第一個日文字處理器、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第一臺DVD以及第一臺高清DVD......

2006年2月,東芝集團宣佈以54億美元接近3倍溢價收購了西屋電氣,開始涉足核電領域,彼時核電產業正處於上升期。但不料2011年爆發的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使得核電發展進入冰河期,東芝核能業務也遭到重創,從此以後,東芝就深陷經營困境。

雖然日本東芝做出解釋,但在大衆心目中,東芝走向衰敗已經成爲不爭的事實,畢竟變賣資產續命這件事,日本東芝早從2015年這一年便開始了,隨後家電、電視業務也給出售出去了……

大集團的時代已經過去。在日益旺盛且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面前,以西門子、飛利浦、IBM等爲代表的大公司也紛紛走上了拆分之路,希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更多專注,圍繞核心業務實現細分化、專業化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東芝對自身業務的拆分或許也成爲東芝破局的重要一步棋。

去年4月,英國私募股權公司CVC宣佈想要私有化東芝的消息傳出後。當月,東芝社長兼CEO車谷暢昭辭職,而辭職原因與CVC在收購交易上出現分歧有關。11月,東芝宣佈最早將於2023年拆分爲基礎設施服務、元件和半導體存儲器三家公司。東芝表示希望建立不同利潤結構和增長戰略的獨立公司,以提高股東價值。

今年2月7日,經過重新評估業務,東芝再次修改“分家”計劃,放棄了最初的一分爲三計劃,宣佈最早將於2年內拆分成2家公司,分別包含發電、公共基礎設施、IT解決方案、鎧俠控股股權管理等的東芝公司,以及包含功率半導體、HDD、半導體制造設備相關的器件公司,拆分後將各自掛牌上市。

不過近日,這一拆分計劃又被宣佈變化,並考慮將東芝自身出售,負責評估各項競標的東芝董事會特別委員會主席Jerry Black說,他也認爲,大規模拆分並不符合東芝的最佳利益。他說,董事會需要考慮買家收購提議的可行性,而且拆分可能會在日本經濟產業省遇到麻煩。

島田太郎是在一連串高管離職後於今年3月出任的東芝,上週發佈一項新的商業計劃,要在未來八年將收入提高50%以上。當地時間週二他表示,只要有任何交易“讓公司變得偉大”,他並不介意未來作爲賣掉東芝的那位 CEO 被人銘記。

02

東芝醫療出售

佳能59億美元收購風波

5月18日,歐盟普通法院對佳能起訴案作出裁決,表示將維持歐盟委員會2019年對佳能作出的2800萬歐元罰款的處罰決定。2016年,佳能採用分步交易的方式接管了東芝的子公司東芝醫療設備公司,歐盟委員會認爲,佳能通過臨時交易,在獲得批准前便實施了對東芝醫療設備公司的收購。該行爲違反了歐盟反壟斷法規定下的申報義務,即歐盟範圍內的合併應提前向歐盟委員會申報)和停頓義務(即在歐盟委員會批准前不實施交易)。

據瞭解,自2016年佳能宣佈收購東芝醫療業務以來,該筆併購案已在世界範圍內因爲違反併購程序,多次受到反壟斷調查。2019年6月11日,美國司法部發布消息稱,佳能公司和東芝公司被聯邦指控違反了《哈特-斯科特-羅迪諾法案》合併前的通知和等待期要求。針對這項指控,兩家公司最後同意支付250萬美元與聯邦達成和解。

2017年1月初,中國商務部也曾根據《反壟斷法》對佳能收購東芝醫療處以30萬元人民幣罰款,原因是未依法申報就實施經營者集中。

在2015年年末,東芝的假賬醜聞和鉅額預期虧損讓這個昔日的電器巨頭前途堪憂。爲了遏止下滑的趨勢,東芝集團對外公佈了圍繞個人電腦和白色家電等多個部門的裁員和拆分方案。其中,構成其保健業務的子公司——東芝醫療繫統也計劃出售。

從第一根X射線管開始,東芝在醫療器械方面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

東芝醫療繫統株式會社原隸屬於東芝集團(2016年2月被出售),在醫療健康領域自1914年在日本製造出第一個X線管球進入醫療機器行業以來,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擁有最前沿醫用影像系列產品,產品遍佈日本、美國、中國、歐洲各國等135個國家及地區,成爲世界主要醫學影像產品廠商之一。

在被售前當年公佈的財報收入中,實際上醫療業務在整個東芝集團的銷售額佔比是最少的,僅佔6%,但是是集團最優質的資產,據2015財年銷售額4125億日元(約36億美元),醫療影像領域在西門子,GE,飛利浦之後排在第四位,從全球主要申請人來看,排在前五的公司所擁有的專利總量爲4萬多件,佔全球專利總量的30%,而東芝排第一名。

2016年3月4日,佳能、富士膠片控股及柯尼卡美能達參加了最後一次招標,最終只剩下佳能和富士膠片兩強對峙。3月6日,富士膠片在最終應標報價的基礎上又提高了1000多億日元,總共達到6500億日元規模。富士膠片還向東芝表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第三方定向增發。

而佳能似乎在更早的時候就給出了7000億日元規模的報價,大幅超過了5000億日元的估價,完美躲過了富士膠片提高報價的出招。2016年3月17日,佳能正式宣佈以約59億美元收購東芝醫療成像業務(收購額創下佳能歷史新高)。(截止2016年6月30日還在接受日本反壟斷調查),彼時佳能醫療產品只有X線機和DR且市場佔有率極低,收購東芝醫療瞬間將產品線擴大,從此佳能成爲了日本影像企業抗擊強大的GPS的中流砥柱。

03

被出售的醫械板塊

家底唯獨剩下這三個部門

東芝出售其賺錢的醫療業務固然慘烈,但也表現出東芝意圖東山再起的決心。值得注意的是,東芝並未完全出售旗下所有醫療業務,在變賣成像業務之後,位於東芝總部的粒子束治療裝置、可穿戴設備和基因組分析三個醫健業務卻被保留了下來,這三個部門仍處於初步階段,短期內對公司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三個部門是東芝眼中代表着未來技術和行業的發展方向。

圖片左: 東芝機械臂式治療牀。右: 東日本重離子中心旋轉機架治療室。

東芝將重離子束治療裝置部門保留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日本多年來對於放療的重視。一直以來,日本就對放射線技術的放在“舉國體系”的地位,無論是在對新技術的認可程度還是自主研發的水平都高於其他國家。

近日,東芝能源系統株式會社和共同研究夥伴B dot Medical lnc.開發的用於質子癌症治療系統的照射裝置在大阪大學核物理研究中心進行了束流試驗,確認了質子束流可以從指定角度照射到等劑量中心。這意味着用於粒子癌症治療裝置的新型緊湊型照射裝置朝着小型化更進了一步。

在2015年4月,東芝曾經宣佈與比利時質子線治療裝置大型廠商Ion Beam Applications(IBA)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合作的內容中,IBA將協助東芝將其重離子束(碳離子束)治療裝置推向海外市場。在日本,東芝已經開始從東芝已從日本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和神奈川縣立癌症中心獲得重離子束治療裝置的訂單,在IBA的推動下有望將這一產品推廣到全球。

而可穿戴設備和基因組分析則指向了當今最熱門、也是前途無可限量的物聯網、大數據以及精準醫療領域。東芝在砸鍋賣鐵之餘,還是留了不少潛力股的。

來源:器械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