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太平島指揮官憶抗戰歲月

時任太平島上校指揮官劉梅初。(許劍虹攝)

目前家住高雄鳳山區的劉梅初老先生,曾經在1978年到1979年擔任海軍陸戰隊太平島上校指揮官。在他的指揮下,島上官兵飼養牲畜,種植蔬果,不只把太平島經營的有聲有色,還對83名遭到河內共產黨政權迫害而淪爲海上難民的越南華僑施以援助。這段歷史,完全可以做爲太平島是島而不是礁,並且在過去70年來國際社會無人挑戰中華民國南海主權的最佳證明。

然而,這段經營南海的歷史,卻還稱不上是劉梅初從軍身涯中最精彩的部份。因爲早在劉梅初奉命出任太平島指揮官的34年以前,他就以文書上士的身份追隨中央軍嫡系部隊中的嫡系,也就是陸軍第74軍先後參加了長衡會戰湘西會戰。這段時間,他不僅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殘暴,而且還見證了國軍在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苦戰後,如何逆轉戰局贏得最後的勝利

晚年的劉梅初,對中華民國仍是百般忠貞。(許劍虹攝)

陰錯陽差成國軍的愛國青年

劉梅初於1929年出生於湖南湘鄉的一個自耕農家庭,他在家裡的兄弟姐妹裡排行老大,有兩個弟弟與三個妹妹。來自於小康家庭的劉梅初,於抗戰爆發時正在由前湘軍名將劉錦棠創辦的東山書院讀書。受到了時代氛圍的影響,還有校長的鼓勵,劉梅初在初二那年參加了三民主義青年團,跟着同學們一起走到街道上演起抗日話劇,來爲前線的國軍將士們募款。

由此可見,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已經在爲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而戰。劉梅初表示,他的老家在抗戰初期並沒有成爲中日兩軍的戰場,但是大家還是可以從報紙上讀到關於三次長沙會戰,乃至於日軍如何姦淫擄掠的消息。所以,劉梅初始終認爲自己從事這些勞軍工作只是履行那個時代知識青年的職責而已。不過,這段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的經驗,卻並不是劉梅初從軍報國的原因

1944年4月,爲了打通由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而發起「一號作戰」的日軍總算是打到了劉梅初的老家湘鄉。當時,剛從學校疏散回家,準備隨家人一起逃難的劉梅初,因爲在家門口與日軍碰個正着而遭到強制徵用。與其他遭到徵用的鄉親一樣,劉梅初的工作是替日本人搬運糧食與彈藥,充當苦力與搬運工。可能是因爲年紀小的緣故,他僅被要求提兩隻雞而已。

從一位稍早被強徵陳姓少年口中,劉梅初瞭解到日本人爲了推行「以華制華」的政策,試圖以懷柔手段奴化與洗腦中國的年輕人。所以對待劉梅初這些年少的苦力,日本人不僅不會隨意打罵,而且他們吃的是與日軍一樣的食物,到了晚上還可以學習日語。劉梅初表示,他在這段時間學會了兩句日語,一句是「米西」,就是吃飯,另外一句則是「巴格野鹿」,也就是白癡。

而他是如何學會「巴格野鹿」的呢?原來,日軍時時刻刻的在言語與肢體上羞辱年紀較大的中國苦力。也因爲他好幾次聽到日本人以「巴格野鹿」來辱罵中國人,所以才把這句話給學了下來。最令劉梅初永生難忘的,是曾經有一位想要逃跑的老年人苦力在被日軍抓回來後被斬首示衆。劉梅初表示,那位長者脖子上噴出的鮮血飛了三呎之高,讓他看得怵目驚心。

當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兩面作戰的日本陷入了資源不足的慘況。所以苦力們搬運的箱子裡,雖然名義上裝的是槍械,實際上裝卻只是用來掩飾日本窘狀的石頭而已。有一次,一位中國苦力不小心摔倒,讓箱子裡面的石頭通通滾了出來。爲了滅口,日軍居然用刺刀將前後所有看到石頭的十餘名年長的苦力全部都刺死,讓劉梅初親眼見識了日本人的殘酷。

還有一次,他們行軍經過一個村莊,日本人居然當着衆人的面輪姦了一位50歲的大嬸與13歲的姑娘。這些殘酷的畫面,看在陳姓少年與劉梅初兩人眼中實在是怒火中燒。兩人暗中講好,無論日本人如何善待自己,都要找機會脫離他們,絕對不當爲侵略者服務的漢奸。大約是在5月上旬的時候,強徵劉梅初的日軍隊伍在衡陽外圍的金蘭縣遭遇到國軍部隊狙擊。

趁着日軍全部上前應戰的機會,劉梅初與陳姓少年使了一下臉色後就跑入了一座高山裡面,重新獲得了自由。老先生表示,那一次他們逃了整整三天,途中還差點被日本人抓回去,甚至還遭到敵人哨兵開槍射擊。幸運的是,日軍哨兵打出的子彈沒有擊中他們,兩人最後也在善良的民衆幫助下,在一座叫做沔水橋的橋上見到了國軍的便衣隊

劉梅初的老長官張靈甫將軍。(網路照片)

支援衡陽保衛戰

沒有想到的是,劉梅初與陳姓少年居然被國軍便衣隊誤認爲漢奸,被五花大綁起來嚴加拷問。原來,在兩人到達沔水橋前一天,有兩個跟他們年紀相仿的日軍密探拿着手槍到了當地,到處向路人打聽「重慶軍」的消息。這讓劉梅初與陳姓少年無論如何解釋,對方就是把他們當漢奸看待。甚至,負責審問的軍官還告訴兩人,只要承認自己是漢奸就可以不被槍斃。

聽到槍斃這兩個字,陳姓少年嚇得差點昏倒,但是劉梅初卻堅決表示寧死也不承認自己是漢奸。然後,劉梅初還告知對方自己參加過三民主義青年團,從初二開始就立志報效中華民國,因此被扣上漢奸這個大帽子對他而言比死還難過。那位軍官覺得沒有辦法,只好把劉梅初與陳姓青年押送到團部,由副團長蕭鳳鳴中校負責審訊。

幸運的是,蕭副團長本身也是湖南湘鄉人,因此在測試了劉梅初對老家是否真的瞭解,並要他用毛筆抄寫一份《國父遺屬》後,爽快的承認兩人絕對不是漢奸。考量到部隊需要會讀書寫字的人,而且當時湘鄉也已經淪陷,所以蕭副團長建議他們兩人先留在部隊,跟着國軍一起行動。雖然沒有從軍的打算,但是劉梅初與陳姓少年還是很識相的接受了救命恩人蕭團長的建議。

穿上不合身的軍服後,劉梅初才知道自己參加的是大名鼎鼎的中央軍嫡系部隊,陸軍第74軍麾下的第58師第172團。他表示,時任第74軍軍長的是施中誠將軍,而第58師師長就是國軍的頭號名將張靈甫將軍。劉梅初指出,在他進入74軍服務後不久,張靈甫將軍就升任副軍長職務,因此第58師師長一職就由蔡仁杰將軍接替。至於172團團長,則爲明燦上校。劉梅初表示,這三位長官都在國共內戰期間的孟良崮戰役中壯烈殉國。

一進入部隊,劉梅初就因爲第74軍奉命開往衡陽替方先覺將軍指揮的第10軍解圍而踏入戰場。他表示在張靈甫與蔡仁杰兩人的指揮下,第58師將士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就將盤據雞窩山上的日軍擊潰。只是這場勝利也讓74軍本身損失慘重,無力繼續往日軍重兵包圍的衡陽前進。所以他們只能將防線交給友軍,然後沿着衡邵公路往後方撤退。

在抵達邵陽水東江的時候,劉梅初目睹到一位老婦人手裡拿着麻繩,準備在祖先牌位前上吊自殺。在老婦人身邊,還有一位疑似是她孫子的小男孩在哭鬧。劉梅初馬上上前詢問是怎麼一回事,才知道原來老婦人不知道日本人打進來後要往哪裡逃,想幹脆自殺一了百了,只希望祖先可以代替她看顧好小孫子的性命。此刻,劉梅初先前逃難的經驗派上了用場。

他告訴老婦人要儘量多帶些衣物、食品與飲水,逃難的時候要儘量避開公路兩旁的村落,而設法進入山上人煙稀少的村落躲藏。途中如果遇到日本兵,一定要進入深山或者草叢裡面躲避,等到他們離開後才能繼續行動。聽完了劉梅初過來人的經驗,老婦人似乎對如何活下去又有了些信心,向他道謝以後就帶着孫子衝忙離去。

吃完晚飯休息了一會,第74軍繼續往邵陽方向移動,不過在進入一座峽谷的時候,他們遭到日軍伏擊。明燦團長立即命令各機槍連就地向兩側敵軍陣地開火還擊,並掩護步兵撤退。處於如此激烈的戰場中,沒有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劉梅初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在中彈以前加速前進。只是他在經過一個斜坡的時候,還是不小心被絆倒。 當下,劉梅初覺得地面上有熱溼溼的液體。剛開始,他以爲那只是人們留下的小便不以爲意,爬起來後繼續前進。過了將近半個小時,第172團的官兵們衝出了山谷。他們在天亮時抵達了目的地邵陽,然後大夥接獲命令就地休息。剛倒在一棵大樹旁準備休息的劉梅初,突然發現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注意自己。而且衛生排的一個軍醫還走了出來,詢問劉梅初身上有沒有哪個地方不舒服。

劉梅初表示自己沒有什麼不舒服後,軍醫又要他將雙手上下襬動兩下,然後再往前走五步。於是劉梅初只好照着軍醫的吩咐做這些動作,以證明自己沒有受傷。隨後,軍醫便問他身上爲什麼都是血。到了此刻,劉梅初才恍然大悟,瞭解到自己早上摔倒的時候並不是倒楣碰到了別人的尿液,而是掉進了戰友們陣亡或者受傷後所留下的血泊之中。

回想起在山谷躲避日軍機槍的那一刻,劉梅初表示自己如果沒有跌倒,很有可能當下就被敵人給打死了。劉梅初因此相信一定是因爲他早上成功說服老婦人打消自殺念頭,老天爺才特別顯靈保佑自己。這段經歷,讓劉梅初更加認定做好事一定會有好報,並讓他願意在後來出任太平島指揮官的時候,出面庇護爲越共當局追殺的越南難民與僑胞。

第74軍文書見聞

抗戰勝利後,74軍高級將領於南京合影,劉梅初對這支部隊長官的評價異常的高。(網路照片)

撤離前線後,劉梅初與陳姓少年隨172團進駐武岡的花園地區。在那裡,讀過書的劉梅初被調到第3營第7連擔任文書上士,至於陳姓少年則因爲沒有受過教育的原因,只能夠當傳令兵,兩人也就此分道揚鑣。劉梅初還記得,第7連連長一開始是軍校14期畢業的陳名高少校,但是不久以後就換成了祖籍湖北省的湯禮武上尉

劉梅初表示,文書上士的主要工作是保管連上關防、主官印信、箕斗冊、戶籍冊、官兵名冊、官兵住院四聯單、官兵傷亡報告四聯單、逃亡報告四聯單與通報簿等文件。這些文件平常都裝在一個公文箱內,保管起來十分容易。劉梅初另外一個工作,就是協助擔任172團特務長的幸中美准尉編寫官兵薪餉名冊。只是每個星期,他們這些文職人員都還是要去團部接受兩次射擊訓練

每一次訓練要花兩小時的時間,平均擊發三次中正式步槍。第一次進行中正式步槍射擊的時候,由於緊張加上不熟悉槍械的緣故,劉梅初打出去的三槍都沒有擊中標靶。等到劉梅初逐漸熟習如何操縱中正式步槍後,他纔沒有在第二次與第三次射擊訓練中發生脫靶的意外。不過,身爲文職軍人的劉梅初,學習射擊純粹只是爲了自衛,並沒有親自上戰場的必要。

由於第3連行伍出身的幹部大多不識字,因此劉梅初的最後一項工作,就是將每個新兵的資料,包括姓名、籍貫、年齡與家事等報告給這些長官。令劉梅初印象深刻的是,這些不識字的幹部記憶力大多數都特別好,所以他只需要講解一次,對方都可以把新兵的長相與背景牢牢記住。他表示,當時補充到74軍裡面的新兵以貴州人爲主,同樣也是文盲居多,而且體質也不好。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中華民國政府將教育程度最好,體格強壯的士兵都派到國外,支援盟軍在滇緬戰場上的反攻。因此哪怕是像74軍這樣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得到的新兵質量也是遠遠的比不上抗戰初期時的情況。不過,由於識字的關係,劉梅初在第3連頗受部隊長官與基層士兵的歡迎。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劉梅初能夠幫這羣沒有識字能力的官兵讀信與寫信。

提到與家人通信,劉梅初還不忘讚揚戰時中國部隊的郵政系統。他表示,第74軍官兵寄出的郵件信封上,一定會蓋上「萬金家書」四個字。蓋上這四個字的信,不僅能夠在一個月內寄到目的地,而且無論是寄往大後方還是淪陷區都通行無阻。劉梅初表示,他在1944年10月初寫回家的信,在10月中旬就寄到了目的地。

到了大該11月中旬,他就收到了家裡回信,才得知祖父也被日軍抓去當苦力的消息。由於祖父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回家,劉梅初以自己過往的經驗研判他一定是因爲年齡太大的原因被日軍評估沒有利用價值,而在途中遭到了殺害。得知這個消息時,劉梅初一度難過的痛不欲生,所幸連上官兵不斷向前安慰他,併發誓會爲祖父報仇之後,其情緒才逐漸平復。

在武岡,劉梅初第一次有機會觀察第74軍在和平時期與老百姓相處的情況。他表示,部隊官兵平常住在民房裡面,生活起居一切都靠老百姓的配合。所以爲了維護良好的軍民關係,第58師師部特別組織了一個康樂隊,專門表演傳統戲劇或者話劇給民衆觀看。同時,第74軍在紀律上的要求相當嚴厲,凡偷竊民衆財物者,都一律只有槍斃示衆的下場。

老先生表示,他們一天吃兩餐,平常吃的東西是糙米。反而在與日軍作戰的時候,民衆爲了鼓舞官兵士氣,會準備豬肉或者雞肉給阿兵哥們吃,食物品質反而會有大幅度的提升。劉梅初表示,即便是像第74軍這樣的王牌部隊,穿的也是破破爛爛的草黃色軍服。由於軍服從後方運送到前方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他們往往是夏天的時候領到冬天的衣服,冬天的時候領到夏天的制服。

從湘西會戰到抗戰勝利

中美軍民於芷江歡慶日本投降,本彩色照片由駐華美軍通訊兵拍攝。(Joseph Day)

唯一讓劉梅初感到欣慰的,是第74軍做爲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得以比其他國內作戰的部隊更優先獲得美軍的支援。與在緬甸作戰的新1軍與新6軍不同的是,第74軍除了接收了少數的湯普森衝鋒槍外,在抗戰末期使用的武器還是清一色的以國產的中正式步槍、60與81迫擊砲爲主。劉梅初表示,美軍最直接的支持主要還是來自於空中

首先,美軍在第74軍麾下的每一個步兵師都派駐了一位顧問。劉梅初還記得在他們58師師部裡面,就有一位揹着卡賓槍的美國顧問跟着師長蔡仁杰到處行動。他設置了一個空中管制組,隨時可以呼叫美軍運輸機呼叫飛機進入第58師的防區空投中正式步槍的彈藥。所以在戰場上,他們至少從來沒有遭遇過子彈短缺的問題。

其次,則是在戰況危機的時候,空中管制組會呼叫第14航空軍的P-40或者P-51戰鬥機以燃燒彈攻擊日軍。劉梅初表示,空中管制組在師部可以用無線電直接與中美空軍混合團的戰鬥機聯繫,但是在他們團部,卻必須要鋪設對空聯絡板,告知P-40或者P-51的飛行員日軍目標的所在地。得到中美空軍的充分支援後,第74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更是如虎添翼。

也因爲第14航空軍摧毀了日本陸軍航空隊在華力量,掌握了中國戰場的制空權,做爲盟軍主要空軍基地的湖南芷江也就成爲了日軍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於是,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於1945年4月命令第6方面軍第20軍軍長阪西一良向芷江發起進攻。中國戰場上由日軍所發起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即湘西會戰於焉爆發。

由於得到了第14航空軍的全力協助,而且後來國民政府又緊急的從貴州空運全副美式裝備的新6軍官兵前往芷江參戰,劉梅初表示日軍根本就沒有獲勝的可能。更何況到了此一階段,就連第74軍也開始接收了火箭筒與75mm山砲等殺傷力強大的武裝。日軍的防禦工事與陣地,即便不爲中美空軍混合團的戰機所摧毀,也難逃火箭筒與75山砲的蹂躪。

然而,這並不意味第74軍在湘西會戰中打得非常輕鬆。劉梅初表示他們單位在與武岡遭遇到了慘重的損失。先是老連長湯禮武上尉陣亡,一個星期後繼任的新連長吳成明中尉也壯烈成仁。如此令人動容的表現,讓劉梅初感嘆在華人世界居然還有許多人質疑中央軍將士的抗日決心,質疑蔣委員長領導對日抗戰的歷史事實,讓他感到十分難以理解。

湘西會戰結束以前,大約是在1945年5月,劉梅初在陸軍官校第2分校擔任副總隊長叔祖父劉祿光奉家人之命,到武岡第74軍第58師第172團第3營第7連來找他。劉祿光詢問劉梅初的意見,是想要進入陸軍軍官學校深造成爲真正的職業軍人,還是回老家完成原來未完成的學業。原來,他先前就讀的東山學院已經在南薰鄉的一座關公廟裡重新開課。

離開老家已經超過一年,懷有強烈思鄉情緒的劉梅初最終還是做出了回東山學院上課的決定。於是在劉祿光的陪同下,劉梅初辦好了請假手續,就此離開了第74軍。這個決定,讓劉梅初無法與其他第74軍的弟兄們一起分享在湘西會戰中擊敗強敵的喜悅,但卻也讓他躲過了後來跟着部隊一起在孟良崮戰場上遭到共軍殲滅的下場。

回到故鄉不到三個月,劉梅初就從廣播上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當天,他與同學們一起放着鞭炮慶祝這勝利之日的到來。不久後,劉梅初就親眼目睹到中央軍部隊重返湘鄉,接受當地日軍投降,並且清點他們上繳的三八式步槍畫面。唯一令劉梅初感到遺憾的,是進入湘鄉接收的國軍單位是陸軍第73軍,而不是他所親自服務過的74軍。

儘管只打了一年的抗戰,與第74軍將士們同生死,共患難的日子仍讓「爲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爲中華民國安全福祉而戰」的堅定信念,紮根到了年輕的劉梅初心中。伴隨着戡亂局勢在1947年春天走向惡化,劉梅初毅然決然的報名參加第2期青年軍。他被編入了由覃異之任師長的青年軍第205師,並於該年年底隨部隊渡海來到臺灣高雄鳳山的陸軍第4訓練班受訓。

運氣極佳的劉梅初,可能是受到陸軍訓練司令孫立人將軍賞識的原因,被調到臺灣省防衛司令部第2署擔任情報工作,因而沒有跟着青年軍第205師一起被調回華北參加戡亂作戰。所以,他也沒有受到傅作義在1949年1月23日宣佈倒向中共陣營而與其他205師的弟兄們一起成爲解放軍的俘虜。繼續留在臺灣發展的劉梅初,也因而有機會在1952年考取陸軍官校第25期,成爲一個真正的黃埔軍人。

隨後,他隨陸軍第81師出征金門,並在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中再度爲了捍衛中華民國的自由民主體制而出生入死。1962年9月,陸軍第81師與海軍陸戰隊第1旅合併爲陸戰隊第2師。在陸軍任職多年的劉梅初,也因而轉了軍種成爲了海軍陸戰隊的軍官。無論是在陸軍還是陸戰隊,劉梅初出色的表現都深獲上級肯定,因而在1978年奉令出任太平島指揮官,捍衛中華民國國土的最南端。

雖然,劉梅初是在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才正式參加國軍,而且還要等到政府遷臺之後才考入陸軍官校,但是早年那段陰錯陽差加入74軍,與這支王牌部隊並肩作戰的歷史,對他的影響卻是最深遠的。從那個時後開始,無論面對的入侵者是日軍、解放軍、越南人民軍還是菲律賓的漁船,劉梅初都堅決站在捍衛中華民國領土完整與民主制度的第一線,絕不退縮。本專訪感謝中國青年軍協會高雄分會協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