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交所助攻達陣 期貨交易量衝破3億口創歷史新高
全球股匯市今年波動大,帶動避險需求提高,加上期交所今年陸續推出新產品及措施,11月更有增加夜盤交易商品等三大制度上路,促使期貨市場交易熱絡。根據期交所統計,期貨交易量今(19)日正式衝破3億口大關,總交易量達到3億49萬73口,除了提早在年底封關前達陣外,更創下歷史新高,今年堪稱期貨市場的豐收年。
推新措施及商品健全市場根據期交所統計,106年期貨市場在新商品及夜盤交易注入新動能之下,期貨市場交易量達到2億6,570萬5,669口,日均量爲108萬104口,較105年成長9.05%,連續第四年突破2億口的交易量。
不僅如此,隨着全球股市震幅加劇,加上期交所的政策助攻,今年交易量不斷創新高,10月之後期貨交易日盤加上夜盤交易量,更屢見100萬口,量能不斷擴大。原本期貨商預估,年底前纔可突破的全年3億口歷史紀錄,提前在今(19)日達陣。
事實上,期交所爲了健全交易市場,今年開始就推出許多措施跟商品。首先是 1 月 22 日實施的「動態價格穩定措施」,內容主要是對適用商品的每一筆「新進委託」逐一進行檢核,並依照該筆委託單進入交易系統時的委託簿狀況,試算該筆委託的可能成交價格。之後,期交所也不斷推動國際合作及國際商品授權,讓臺灣期貨市場與國際進一步接軌。
三大制度調整齊上路此外,期交所也趕在年底前,於11月19日實施三大制度調整,包括「國內股價指數期貨適用動態價格穩定措施」、「電子期貨納入夜盤交易適用商品」及「選擇權商品掛牌序列調整」,以健全期貨市場發展、增加夜盤交易商品及減少選擇權商品深價外和深價內掛牌序列。
其中,期貨市場動態價格穩定措施,是爲了防範過去交易人錯誤下單、胖手指及盤中委託簿流動性瞬間失衡,導致盤中價格異常波動,除了第一階段實施的商品(臺股期貨及小型臺指期貨近月、次近月及跨月價差契約),未來還會擴及所有國內股價指數期貨商品,包括臺股期貨、小型臺指期貨(含周契約)、電子期貨、金融期貨、非金電期貨、臺灣50期貨及櫃買期貨等所有到期契約及跨月價差契約。
另外,由於臺灣電子股和美國科技股有上下游供應鏈關係,兩者關聯性高,期交所也將電子期貨納入夜盤交易適用商品,交易人可運用夜盤電子期貨進行避險交易。至於選擇權商品掛牌序列調整部分,期交所強調,爲了減少掛牌序列數,因此參考國際主要交易所作法,調整季月轉近月契約履約價格間距插補規定,由全部插補方式改採部分插補方式。
以臺指選擇權爲例,當季月契約轉近月契約時,依近月契約履約價格間距,僅補足履約價格契約涵蓋基準指數上下15%,而非補足最小至最大掛牌序列間所有序列。
導入FinTech與AI人工智慧對於時下最夯的金融科技(FinTech),今年期交所也下了功夫。期交所總經理黃炳鈞指出,不管是證券、期貨交易,都已經開放電子下單,年輕人進到資本市場下單會選擇用網路,法人會用專屬網路下單。104年期貨交易人透過電子下單有82%,但到今年10月底已經高達94.5%,顯示金融科技發展,已影響到投資人運用電子下單模式。
黃炳鈞認爲,金融科技若運用在現貨或期貨市場,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透過交易資訊做大數據分析,分析後可以理解投資人的交易行爲、交易模式,並把數據提供給證券商,而期交所也能夠用來做業務推廣,因此,期交所104年就已經積極開始做期貨市場大數據分析,期交所未來也將引入AI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