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北大標籤遭質疑的“聽泉鑑寶”,經得起網絡鑑定嗎?

30天漲粉近千萬的博主“聽泉鑑寶”,遇上麻煩了。

近日,擁有近2500萬粉絲的博主“聽泉鑑寶”,被曝出學歷造假、直播間疑現館藏文物(博物館文物)、疑盜墓者現場連麥求鑑寶等問題,引發關注。10月9日,“聽泉鑑寶”在直播間宣佈將短暫停播,休息幾天。針對“聽泉鑑寶”北大學歷遭校友否認、網友涌入直播間質疑其學歷,“聽泉鑑寶”呼籲大家不要過度神化他,並強調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聽泉鑑寶”直播間,一名疑似盜墓者現場連麥主播。圖據上游新聞

網絡代有頂流出,各領熱搜三五天。從鑑寶達人成爲直播間頂流,背後是網絡審美風向的流變:在流行“用直播的方式將傳統節目重做一遍”的背景下,在“抽象奇觀”成了年輕人熱衷的梗文化素材的氛圍中,“聽泉鑑寶”的“表演”,來得似乎正是時候。

“聽泉鑑寶”能整活、會玩梗、“1秒鐘10個表情包”的詼諧風格,“不知道下一個連線網友會拿出什麼”的開盲盒既視感,“前一秒還在懷疑是破爛錢幣,後一秒被天價猛貨嚇得起立”的戲劇性反差等因素疊加在一起,讓他的直播間變成鑑寶脫口秀節目現場。

他把嚴肅的鑑寶和輕鬆的娛樂結合,網友將其當作電子榨菜,這本無可厚非。可現在看,事情儼然在朝着“人紅是非多”的方向演進——“聽泉鑑寶”也被很多人拿着放大鏡鑑定。這其中,“涉嫌學歷造假”是他無法迴避的問題。

“聽泉鑑寶”的賬號個人資料此前顯示他的學校是北京大學,後改成了“女子中學”。問題來了,這算是他學歷造假的實錘嗎?有粉絲替他辯解:那是隨便填寫的信息而已,人家沒說過自己是北大的,有老粉早說過那就是“北京一大學”。

當下,個人信息欄不實名實標的情況在網上並不少見,很多網名爲“momo”的人,畢業學校信息寫的都是“藍翔技校”。這就跟昔日流行的“人在國外,剛下飛機”相似,較真你就輸了。判斷“聽泉鑑寶”是不是學歷造假,還得分辨表達語境,但這不意味着,身爲專業賽道頭部達人的他,可以拿信息真實性的模糊空間來誤導粉絲。

事實上,很多人被“聽泉鑑寶”吸引,跟“高學歷”跟“搞抽象”的反差不無關係。有網友就評論道,“我就是因爲他是北京大學的纔看他”。相信不少人拿出“祖傳寶貝”跟他連線,也是看中了他身爲高材生的專業性。應該承認,“北大學生”標籤爲他吸引了流量,裹上了光環。

享受到了“學歷”帶來的紅利,卻又不盡早說明和澄清,難免被視作對名校的蹭和對粉絲的騙。在此情形下,辯解“互聯網很多身份都是網友給的,網友讓咱們成爲什麼樣的人,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這個不重要”,不免顯得有些雞賊。

舍此之外,“聽泉鑑寶”直播間裡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到底是有腳本的擺拍,還是真實的連麥?若是真的,他面對那些疑似盜墓者的求鑑定要求,是否該報警?若是擺拍,他有無盡到對觀衆的提醒義務?這些都值得辨析。

要知道,在他的直播間裡,網友可以看到有人拿出了自稱“從博物館拿出來的”戰漢時期古劍,有人在拍攝疑似古墓石碑上的文字、雕花並說“不要報警”……這背後牽扯的“戲外戲”,是否涉及文物盜賣等法律和倫理問題,不能不究。

還有,若是他“鑑假爲真”帶來了誤導後果,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據上游新聞報道,有相關專家就稱,網絡鑑寶無法用手觸摸,也體會不到寶物輕重,比如很多瓷器、玉器、字畫等都需要上手纔好分辨真僞,而且還應該尋找文獻來佐證。網上鑑寶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可以當成娛樂、好耍的事,但不能太當真。

此外,堅持“公益鑑寶”是“聽泉鑑寶”的特色和宣傳點之一,雖然看似沒收費鑑定也沒直播帶貨,但也有依託龐大流量接其他合作、在櫥窗上架商品等行爲。因此,不能因爲“公益”的表象,就對其身上的疑點放過不談。

在“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成名,每個人都可能成名15分鐘”的互聯網時代,社會可以容得下有個性的博主出圈,但是,他們自身也該經得起質疑。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佘宗明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