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最不接地氣

平均數最不接地氣 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30年廠商調薪情況

資治通鑑:「自懿宗以來(唐朝倒數第四個君王),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歛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傳檄諸道。」

■京華煙雲,故事始於1900年夏天,第16章:「傅先生說:朝代的末了往往會出現奇怪的現象,現在是一個不安靜的時代,…姚思安說:那種不安靜是從人的心裡發出來的,他引證亭子上的詩:天平,地平,人心不平,人心能平,天下太平。」

雖然統計理論告訴我們,平均數具充分性、不偏性、一致性及有效性,是最佳統計量,但就經濟及社會這個領域看來,平均數卻可能是最不接地氣的統計。

多年前,經建會於耶誕節前夕發佈一則薪資創新高的新聞,原以爲國人會爲此雀躍不已,不料次日抗議電話排山倒海而來,連負責薪資調查的主計處也遭池魚之殃,電話接到手軟。何以如此?原因就出在這個創新高的薪資是平均數,高估了大家的收入。今天我們多數指標都是平均數,薪資是平均數,物價是平均數,家庭資產是平均數,工業生產、外銷訂單的成長率也是平均數,就連經濟成長率也是平均數。

每當經濟成長高一些,政府官員總會樂觀的說:「會有一波加薪潮」,從數字表面看起來應是如此,然而經濟成長是各業平均成長的結果,這些年經常只是明星產業一枝獨秀,而非各業百花齊放,如此自然不可能發生加薪潮。

我們最近經常聽到製造業生產指數連25紅、連27紅,有時又聽到成長率創史上新高,好像臺灣經濟正處於空前盛況,然而細看就會發現各業差異大矣,以今年前四個月而言,27箇中業別裡就有14個行業是負成長,逾半行業根本感受不到連幾紅,平均數之不接地氣,於此可知。

老實講,平均數也不是向來都不接地氣,2000年之前不論是經濟成長、薪資成長都和人們的感受相近,這是因爲那個年代各業發展,家庭所得分配都比較平均,因此相關數據不致於引人反感,談加薪,人人都加薪,談成長,業業都成長。根據主計處的資料,1990年代前後每年加薪的廠商比率總有七、八成,與如今兩、三成有天壤之別,難怪今天的數據一經發布,總惹來漫天蓋地的抗議。

平均數不接地氣,惹來大家的憤怒,此一現象就是一個大問題,這說明近年來臺灣的經濟結構、所得分配及財富分配已出現嚴重不均,也正因爲如此,平均數才難以引來共鳴。當經濟結構出現如此鉅變,政府統計該着墨的已非平均數,而是不均度的調查、離散度的分析,如何重啓財富分配統計、精進所得分配調查已然是刻不容緩。

統計上的樣本平均數雖有許多優點,但是當母體結構已變得不均了,平均數就會變得一無是處,尤有甚者,平均不僅是一種統計上的狀態,也是一種社會心理的狀態,唐末賦稅、賞罰長年不均,終於激起黃巢、王仙芝舉兵一戰,從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傳檄諸道,便可以明白平均有多重要,而不均會惹來多大的動亂。

林語堂《京華煙雲》裡的姚思安身處於動盪的年代,有一次也不禁嘆道:「天平地平,人心不平,人心能平,天下太平」。如今的臺灣不論社會面、經濟面的不均已日趨嚴重,平均數已難以反映社會、經濟的真相,多年前耶誕夜前夕涌入經建會排山倒海的電話,也許正是民衆向政府發出的第一道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