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報告蔡「總統」 政治正確的社會住宅纔會先選青年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社會住宅政策將青年與弱勢都列入,與韓國的弱勢優先大不相同。(資料照)
文/張語羚
全臺多數工作機會集中在大臺北地區,不管家鄉在哪,「上臺北」成了多數年輕人出社會後的第一個念頭,但臺北房價居高不下,自己打拼的年輕人只好選擇當個「寄居蟹」。
2014年九合一選舉時,臺北市長柯文哲推出8年5萬戶公共住宅政策,承諾每坪租金500元,不過上任後卻不敵市場環境而跳票,甚至選前承諾的租金與選後實際租金相差兩倍。
無獨有偶,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則推出8年20萬戶社會住宅,其中60%至70%以新建、20%至30%透過容積獎勵、10%至20%包租代管;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社會住宅取得方式是「新建」,且是由中央協助取得無償低價土地,蔡英文要推行此政策具有相當的可執行性,但就算20萬社會住宅如期兌現,還是無法應付32萬弱勢族羣的需求。
目前全國弱勢家庭且無自有住宅者達32 萬戶,他們是急需社會住宅的一羣人,回過頭來看蔡英文的8年20萬戶社宅不只有弱勢族羣還有青年,民進黨政策幕僚評估上任後整個政府的動能、財源、執行可行性後推出20萬戶社會住宅,不自我膨脹到32萬戶,冒着被外界抨擊量不夠的風險,勇氣值得嘉許,然而「量」不夠卻是無法逃避的難題。
蔡英文的社會住宅不僅照顧弱勢,還要照顧青年,不禁令人懷疑是否是選票思維;反觀柯文哲先前曾拜訪的韓國首爾社會住宅,弱勢優先於青年,去年3月《ETtoday東森新聞雲》訪問了首爾市長樸元淳的重要住宅政策顧問、首爾研究院長金秀顯,他認爲,「臺灣的社會住宅是給年輕和經濟狀況還算不錯的族羣,但韓國主要是爲服務經濟弱勢者,」因此他們剛開始都在衝高社宅存量,直到近幾年,纔開始納入一些收入條件比較好的以及年輕人。
金秀顯點出政治與政策的矛盾,「最弱勢的最沒有聲音,但如果要政治正確,可以優先照顧年輕人和中產階級,他們的潛力比較大。」而這正也是蔡英文社會住宅政策中最令外界質疑的一點,當前臺灣社會住宅僅佔總體住宅的0.08%,32萬弱勢家庭急需社會住宅,她卻還要提供部分社宅給青年。
▼首爾市長樸元淳的重要住宅政策顧問、首爾研究院長金秀顯。(資料照)
青年爲什麼需要與弱勢並列爲社會住宅的首要對象?選票思維還是整個社會風氣所造成的政策結果,現行社會住宅申請資格有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育有未成年子女3人以上、於安置教養機構或寄養家庭結束安置無法返家且未滿25歲者、65歲以上之老人、受家庭暴力或性侵害之受害者及其子女、身心障礙者、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者或罹患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羣者、原住民、災民、遊民,有哪一條是特別針對年輕人嗎?
曾經的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都不約而同推出社會住宅政策,不難看出這是選票考量,但民進黨甘冒「量」不夠的風險,卻怎麼樣都不敢得罪318學運以來社會輿論聲量相當大的一羣人,若蔡英文選上總統後,這將她是無可迴避的難題。
● 作者張語羚,《ETtoday東森新聞雲》要聞中心記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