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1顆牙被拔23顆合理嗎?什麼牙膏可治病?專家這樣說|全國愛牙日

前不久,浙江省永康市一位網友表示,其父親在當地某口腔醫院經歷了一次治療——一次性被拔除23顆牙齒,並在同一天內種植了12顆牙齒。老人在術後疼痛不止,在13天后不幸心搏驟停離世,具體原因還在調查當中。

今年9月20日是第36個全國愛牙日,活動主題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口腔專家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提醒大衆,關注全生命週期口腔健康,建議牙齒缺失的患者儘早進行修復。

喝涼茶“降火”緩解牙周病?牙齒存在缺損缺失應及時修復

永康老人這一事件引發了網友廣泛討論。不少人對一次性拔除這麼多顆牙齒表示驚訝和不解,也有人藉此提醒大家關注口腔健康,到正規醫院就診。

“正規醫院對患者拔牙有專業的判斷,但是否一次性拔這麼多顆,值得商榷。特別是老年人,身體條件相對較弱,一般需要分段去拔牙。”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滕偉教授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

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缺牙問題嚴重,人均缺失牙齒7.5顆,只有18.3%的人牙列完整;在65歲至74歲老年人中,牙周健康率僅爲9.3%,恆牙患齲率達98%。

記者採訪多名老人瞭解到,他們大多牙齒存在缺損、缺失,或者患有牙周病、齲病,但他們認爲自己是“年紀大了,牙齒不好很正常,不要緊”,對自己的口腔健康不夠重視,往往也不會到醫院進行口腔檢查及牙齒修復。口腔醫生向記者表示:“經常遇到前來就診的患者表示自己不想拔牙,但牙病需要及早檢查和治療,該拔掉的還是得拔。”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全生命週期口腔保健核心信息》中提到,及時修復缺失牙齒。牙齒缺失容易導致咀嚼困難、對頜牙伸長、鄰牙傾斜等問題;前牙缺失還會導致發音不準、面部形態變化;全口牙喪失後會導致咀嚼困難,面容蒼老。不論失牙多少,除智齒外,應及時進行恰當的修復。

滕偉介紹,牙周病和齲病是口腔的兩大疾病。牙周病是累及牙周支持組織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出現牙齦紅腫、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鬆動或喪失。而齲病是在細菌爲主的多種因素影響下造成的牙體組織缺損。“很多人以爲牙周病是‘熱氣’,可以靠喝涼茶解決,實際上是沒有用的,需要通過早期干預治療。”

牙齒修復對於口腔健康至關重要,包括牙體與牙列缺損缺失修復以及頜面缺損修復。如果單牙外傷或者齲壞造成完整性的破壞,可以進行根管治療再開展嵌體牙、冠前牙、貼面等牙齒修復方式。如果牙列缺損缺失,則可以進行活動義齒、固定義齒、種植義齒。

守護全生命週期口腔健康從孕前期就需要開始注意

用什麼牙膏刷牙好?爲什麼每天刷3次牙,牙齒還是壞?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爲了口腔健康,購買過不少口腔護理產品,卻不知到底有沒有效果。

以牙膏爲例,市面上銷售的牙膏宣稱的功效五花八門。2023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發佈《牙膏監督管理辦法》,將牙膏全面參照化妝品進行監管,於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牙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牙膏不能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不能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功效宣稱。”

滕偉表示,刷牙是保護口腔健康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沒有治療作用。他推薦大家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時間不少於三分鐘,同時提醒不要長期應用一種牙膏,否則容易導致牙齒菌羣的失調。除了刷牙,漱口水、牙線等其他措施也有助於口腔健康。

實際上,全生命週期口腔健康貫穿孕前期、孕期、新生兒期、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少年期、青春期、中年期、更年期、老年期及臨終期。

定期進行口腔健康檢查是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的關鍵。專家倡導大家瞭解全生命口腔保健的知識,一般人羣每年至少應進行一次口腔檢查,而兒童由於口腔疾病進展快,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母親懷孕後,第2個月寶寶的乳牙胚開始形成,第4個月恆牙胚開始形成。滕偉建議,孕前應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及時發現並治療口腔問題,孕期養成良好的口腔習慣,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爲。

在孕早期(1-3個月),不做拔牙、根管治療等手術,避免使用藥物,防止病毒感染,避免X線檢查;孕中期(4-6個月)是口腔治療的最佳時期;孕後期(7-9個月)則不適合接受口腔治療。

文、圖|記者 朱嘉樂實習生 丁融詩 通訊員 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