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羅素:中國將會影響世界,但中國人有三個很大的缺點

二十世紀最重要西方哲學家,一代匠人代表,與中國素有淵源,認可中國,但也卻是點出:中國人有三個很大的缺點。

9個月的中國生活

十五個章節,站在中國立場考慮問題,談及中國政治。羅素,一個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家因爲對中國“獻計獻策”被彼時的中國學者稱之爲那個時代的“新孔子”。

而羅素的指出卻也終是一針見血,甚至可以說其是一個難得站在中國角度思考問題的外國學者。

羅素來到中國生活的時間也是極爲巧妙,1921年,正是被西方列強侵略的中國,中國時代發展,社會動盪,人民艱辛,政局內外交困,但羅素作爲外國人卻是將中國國情參透的明白。

九個月的居住,巡迴講學,羅素此時名聲大噪終是在中國響起,而羅素卻是直言不諱,此時內外交困的中國首要做的便是結束軍閥爭霸,轉而以進步人士組成廉潔高效的政府,從而實現政治獨立。

顯然,此時羅素的建議卻是“超前”,且在羅素看來 縱管不清楚如何推翻帝國主義統治,但中國都應當以維持國家安全爲限,不去入侵別國,羅素甚至不掩對中國人的讚美: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有忍耐力的,且堅不可摧。

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高高在上,高舉的弱肉強食姿態,羅素卻是信奉民主平等。

而這一點也個餓並非是羅素一書《中國問題》中唯一留給國人的驚喜。

想要強大便要擺脫外國控制發展工業的前提條件,羅素的直接卻是給時代一個警醒,其更是直接點明,礦產、鐵路缺一不可,而中國若想要完全發展,在該兩方面最大的敵人便是日本。

日本的對華侵略,只是在1919年,我國五個鐵礦便有四個已間接遭到日本控制,將中國能源資產緊緊握在國人自己手裡便是發展經濟的關鍵。

羅素的眼光終歸是毒辣,要清楚發展以工業爲主的核心經濟無非在彼時時代便是隻有三條路可以走,要麼是英美的自由主義、再或者便是日本的軍國資本主義,再來便是俄國的國家社會主義。

羅素尤爲欣賞匯中國文明,縱然此時遭到西方列強侵略,但羅素仍舊認爲西方古文明的入侵難以撼動中華文明的根基,甚至其認爲中國的文化底蘊令西方難以啓迪。

同樣是農民主體的國家,專制色彩濃厚,70%的人從事農業,學習蘇俄模式也終是羅素建議的新方向。

參透的透徹,羅素的觀點也在彼時引起軒然大波,作爲西方人,羅素能夠從中國國情本身出發便是令人欣喜,9個月的生活和演講卻也是令國人醍醐灌頂。

也是因爲其高喊面對西方文化入侵,中國務必保持足夠清醒,甚至呼籲“保存國粹”,不要步入歐洲後塵,羅素也是落得個“新孔子”的名號。

看得出羅素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以及其對中國人對美的敏銳感受的欣賞,不過羅素對國人的誇獎終究是褒貶共存。

他眼中的國人友好幽默、冷靜安詳、熱愛和平甚至寬容忍耐,但也終有缺點。

羅素眼中的中國

冷漠。羅素的點名很是直白,而之所以有如此看法,仍舊與時代發展分割不開,軍閥橫行,百姓民不聊生,街頭乞討的無人管,叫賣賣孩子的蒼白。

街道上賑災,百姓的無視,有的只是對時局動盪下的感慨。

其二便是懦弱。

作爲一個西方人,羅素此言終是適逢此時被列強侵略的中國,內外交困,而羅素的形形容卻也終是委婉,認爲中國是世界上最富有忍耐力的民族,長期遭受侵略,國人卻終是選擇忍受。

而這第三點便是貪婪。貪婪本便是人的本性,甚至這一點不止國人如此,然西方是帶有侵略性的貪婪,而國人大部分便是自己人傷害自己人,將“槍口”對準百姓以獲利益。

不到一年的居住和訪問,羅素的言論終是在這個時代引發了國人思考,當然引發思考值得思慮,但羅素的觀點也並非完全準確。

以羅素點名的國人缺點“貪婪”來說,羅素以西方和中國文明作對比,雖然讚美,但也終是缺乏一定的科學意識傾向,以中國的家族觀念會弱化公共精神,從而點出國人歷來不注重公共義務,家族觀念重,並將此作爲古代中國官吏不廉潔的主要原因。

自然是有失偏頗,且因爲對中國歷史文化理解有限,也出現一些基本史實張冠李戴的錯誤。

但不管如何,羅素的《中國問題》終是一本無法忽視的言論合集,具有一定的啓示性和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