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把脈農業大軍:建築在年輕人傷病上的農村未來

▲即使全副武裝,代噴業者還是難以避免吸入大量農藥,因此而得到肝病的人很多。(圖/農傳媒授權提供。攝影/黃世澤

文/林慧貞

農業職災不分年齡、性別、地域,如果將90年代經典名曲「瀟灑走一回」改成農村版,那歌詞該是這麼寫:我用青春賭明天,你用傷病換此生……。

採訪當天彰化氣溫飆到32度,七月剛滿29歲的陳俊佑穿着長袖長褲,戴着藍色活性碳口罩、帽子,套上不通風的雨褲,在紋枯病襲擊稻子前趕場噴農藥。

「很熱、很不透氣,但沒辦法啊,穿這樣才能防護。」他即使全副武裝還是防不了,2013年勞動調查,像陳俊佑這樣的代噴業者,所暴露的農藥濃度是正常人的十倍以上。

由於農村高齡化、大規模種植的農民興起,插秧、噴藥等分工變得更精細,中部開始出現專職的代噴業者。

陳俊佑的家鄉雲林縣元長鄉即是農藥代噴業者大本營,許多元長小孩暑假打工不是去7-11,而是幫忙到田裡噴藥。他也是其中之一,18歲時打工代噴,從拉管手一路進階到噴藥師,已是業界資深老師傅,桃李滿天下。

陳俊佑24歲的弟弟也從事農藥代噴,在平均年齡62歲的臺灣農村,代噴業者大概是「小新肝」最多的族羣了,不過肝壞掉的速度可能也是農村中數一數二。

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職業衛生研究所,2013年曾受勞動部(時稱勞委會)委託「栽植作物有機磷農藥噴灑作業暴露評估研究」,調查國內40名代噴業者有機磷農藥暴露情況,其中常用來對付水稻害蟲的「陶斯鬆」暴露情形最嚴重。

正常每人每公斤一天可承受14.8微克(14.8 μg/kg/day),但代噴業者上班前暴露的陶斯鬆劑量,就高達163.54微克,下班後更升到193.78微克,是正常人的十倍以上。

調查顯示,代噴業者攝入農藥的主要暴露來源是皮膚,而非吸入,其中許多來自手部接觸,有六成業者不戴手套,因爲戴了會悶熱、手滑。一位農機業者搖頭感嘆:「代噴業得肝病的人很多,」大部份的人做兩、三年就不做了。

陽明大學還在代噴業者的空氣和皮膚貼片分析中,監測出1997年就禁用的劇毒農藥巴拉松。研究結論是,代噴業者雖不會因噴農藥急性中毒,但有慢性毒風險。

只是,報告過了4年,什麼也沒改變,臺灣到底有多少人從事代噴?血液中的農藥含量多少?目前全無資料。

「不是你先死,就是我先死」,代噴業者買車自救

同爲七年級生的屏東崁頂農民鄧傳耀,2009年返鄉種田,也和父親一起代噴農藥,雖然戴上口罩,還是阻隔不了農藥,竟噴到流鼻血,決心「自救」,買了一臺100多萬的噴藥車。

▲爲了自救顧身體,同樣是代噴業者的鄧傳耀(左)買了一臺噴藥車,也推坑好友兄弟黃茂峰(中)、黃聖傑(右)買了一臺。(圖/農傳媒授權提供。攝影/黃世澤)

本來父親質疑,噴藥車那麼大臺會壓壞稻子,誰還要找你噴?他跟父親說:「不買的話,不是你先死,就是我先死。」

鄧傳耀買噴藥車後不僅身體變健康,生意也沒減少,他極力說服好友、宜蘭兄弟檔黃聖傑、黃茂峰不要再用人工噴藥,經鄧傳耀不斷「推坑」,黃家兄弟也在今年買了一臺噴藥車。

站在自己的「愛車」旁,黃聖傑一面介紹,一面讚歎日本人對噴藥的重視,「你看這個噴頭有兩面,可以旋轉,一面噴除草劑,一面噴其他農藥。」

他解釋,除草劑若太飄散,會傷到其他非目標作物,日本設計的專用泡沫式噴頭,讓除草劑可以呈點狀散佈,防止飄散;其他殺蟲劑、殺菌劑則是用普通噴霧式噴頭。農藥不飄散,農民吸入的量自然減少。

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有辦法買噴藥車,且彰化、雲林部分農地沒經過重劃,道路狹窄、田區零碎,還是得倚賴人工噴藥,在現行環境下,大多業者只能自求多福。

陳俊佑看過許多前輩打赤膊、醉醺醺地上場,也看過有人當場中毒或是噴到肝病過世。雖然他時時注意風向,儘量壓低藥杆避免農藥飄散,但遇到建築物反彈,風向反捲時,還是免不了吸入農藥。

▲因農村高齡化,需要仰賴年輕人插秧、噴藥,但這樣的工作職災傷害嚴重,不知道能做多久。(圖/農傳媒授權提供。攝影/黃世澤)

一次工作時面對突如其來的「藥浴」,嗆得他當場頭暈目眩,該怎麼辦?「就休息啊!」他回答得很自然:「我沒有農保,也沒勞保,就只能平常自己注意,多運動、吃肝藥、保意外險,但說實在的,我們這行是長期累積,很難說是意外啦。」

傷病複製,年輕人步入上一代後塵

許多青農不噴藥,仍得面對無處不在的農業職災風險,當政府鼓勵年輕人帶着創意、熱情回鄉務農時,農村勞動環境卻數十年如一日,年輕人只能複製上一代傷病。

吳佳玲父母在雲林種菜種蒜頭,除了從小就到田裡打雜,她還要幫忙因長期彎腰、搬重物,導致腰和肩頸痠痛的父母按摩、貼藥布。

「從小他們就告訴我不要做田,做田很辛苦,」吳佳玲說道。

但熱愛土地的吳佳玲還是走上這條路,2012年來到宜蘭種稻,年輕又不服輸的他,經常一人扛起50公斤重的穀子,沒想到肌肉早已過度使用,隔年他覺得腰「卡卡的」,不論坐着、躺着,甚至睡覺時都很不舒服。

▲熱愛土地的吳佳玲在宜蘭種稻,常一個人扛起50公斤重的穀子,造成腰部與膝蓋的肌肉傷害,必須定期推拿才能紓緩疼痛。(圖/農傳媒授權提供。攝影/黃世澤)

在其他農民推薦下,吳佳玲自費看中醫推拿按摩,才得以舒緩,至今仍持續跑醫院。當然,這些事她從沒和父母說過。

吳佳玲說,老農較懂得如何運用身體借力使力,但現在的農業知識講的大多是種植技巧,年輕人很少跟老農討論如何避免職業傷害,針對農業職災開發出的護具、省力工具、防護資訊也很少,「我還是從跌打損傷師傅那裡知道的。」

同樣是青年返鄉,一對年僅30多歲的屏東內埔夫婦因長期採摘木瓜、檳榔,手腕過度扭轉使用,被診斷出腕隧道症候羣

擦藥只感覺到涼涼的,只能看醫生、吃藥,但也沒辦法啦!」一旁屏東縣政府勞工處處長林德輝聽到農友這樣描述,只能搖搖頭說,農民職災長期未受重視,青農即使回來只是步上後塵。

「勞動環境沒顧好,即便現在一時引進外籍移工,年輕人還是不想回來,」林德輝感嘆。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好文推薦

農傳媒/把脈農業大軍田園生活危機四伏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農傳媒,由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站。站在以農爲本的角度,走入生活。本文轉載自《農傳媒》專題報導。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