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減重的敵人胰島素阻抗嗎?

示意圖。(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提供)

體重機上數字,不再成爲心中的重量

新陳代謝科醫師與享瘦女孩的23堂療對話

寫給受夠減重的你,最後一本減重書

下定決心減肥,告訴自己要每天運動、喝水,控制食量

半夜卻餓得受不了,沮喪地打開食物櫃,這是女孩的日常。

★ 你是否也想過:

「爲什麼我少吃多動還是瘦不下來?」

「爲什麼我瘦下來卻又快速復胖?」

「爲什麼我這邊的肉怎樣都減不掉?」

本書是一位正因體重而困擾的女孩,與曾因體重而自我厭惡的新陳代謝科醫師減重對話,

透過女孩的心情分享與醫師的專業見解,在對談中重新思考減重的目的與意義。

【精彩書摘

胰島素阻抗究竟是什麼?

過了一個禮拜,到了小芙的回診日。

「怎麼樣,這禮拜有什麼心得?有量體重嗎?」

小芙回診這麼被我一問,好像不知道如何回答,顯然回家沒有量體重。

關於量體重,臨牀上我觀察到很有趣的事。

有些患者天天量體重,爲了數字患得患失,但有些人卻是死都不量體重,關於減重究竟要不要量體重,這個問題留待後面討論。 我不想爲難她,在診間量了體重沒有明顯變化,於是先幫她看檢測結果。畢竟最擔心的其實是有沒有糖尿病風險,或者有沒有其他內分泌疾病。數據看起來,甲狀腺功能正常,也沒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羣,臨牀上也排除了罕見的庫欣氏症,唯一有問題的是血糖輕微偏高和胰島素阻抗。

聽到還沒有糖尿病,她似乎鬆了一口氣,但她就跟絕大多數人一樣,不明白什麼是胰島素阻抗。

簡單來說,胰島素是胰臟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荷爾蒙,作用就像一把鑰匙,把從腸子吸收進入血液的葡萄糖送進細胞,作爲能量來源或者儲存成脂肪以備不時之需。

「正常情況下大約5個單位左右的胰島素會把血糖降到90,妳花了50單位,血糖卻還在105,雖然看起來血糖只比正常的100高出一點點,但是胰島素阻抗指數算起來卻接近13,這個指數超過2,未來糖尿病的機會就會增加。」

也就是說,現在妳用13倍的胰島素在降血糖,雖然現在胰島細胞很年輕,它可以分泌很多胰島素,但10年後或者更久之後,妳的胰島細胞開始老化,分泌不了那麼多胰島素,血糖就會變高,就會變成所謂的第2型糖尿病了。

有一個大型研究長期追蹤糖尿病前期的病人(注4),也就是血糖偏高但還沒到糖尿病程度的病人,15年後,有六成左右都變成糖尿病,」我解釋道。

所謂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這個resistance就是抵抗阻力的意思。

關於「胰島素阻抗」這個詞,嚴格來說,它應該是一個「胰島素過度分泌」的概念。

正常狀況下,如果胰島素過度分泌,應該會出現低血糖,例如胰島素瘤或胰島母細胞增生的病人,可能動不動就會發生低血糖昏迷,所以當胰島素分泌增加,卻沒有產生低血糖,甚至反而有高血糖,就被稱作胰島素阻抗,也就是細胞抵抗胰島素所傳來的訊號,胰島素的訊號效果變差,於是身體需要製造更多胰島素才能降血糖,臨牀上我們把空腹胰島素和空腹血糖的關係用來評估阻抗的程度(注5)。有點像是物價上升,原本1塊錢就能買到東西,現在要5塊錢纔買的到。

就疾病生理來說,胰島素過度分泌的情況理論上出現在第2型糖尿病發生之前或是初中期,畢竟隨着胰島β細胞的衰退或老化,胰島素分泌量勢必逐年下降,終究無法分泌所謂的「過多」胰島素,甚至有可能不夠,需要額外施打胰島素做爲補充。一般是罹患糖尿病15年以上或是本身胰島素分泌量不足的類型,例如第1型糖尿病。

以爲胰島素分泌可以源源不絕,是一個最大的誤解,就跟以爲永遠不會出現白頭髮一樣荒謬。

胰島素阻抗(HOMA-IR)

HOMA-IR=Glucose(mg/dL)×Insulin(mU/L)/ 405

正常以1爲基礎,數值越大表示阻抗程度越高。

有些人的白頭髮比較早出現,有些人的糖尿病也比較早出現,越早出現糖尿病,要照顧血糖所耗費的心力越多。

雖然罹患糖尿病還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但是延後發病,縮短病程,可以大幅降低醫療資源的耗費,也可以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更重要的事,可以免去因爲慢性病而承受的種種不便。

臨牀上並不是所有體重過重的患者都有胰島素阻抗的狀況,應該這樣說,如果有胰島素過度分泌的問題,此時採取減少胰島素阻抗的做法,例如低糖飲食、間歇斷食,就會有很不錯的效果,但如果胰島素並沒有過度分泌,那麼也許管理熱量攝取或是想辦法增加熱量消耗纔是真正的關鍵。

簡單來說,胰島素阻抗也是減重的阻力之一。

(本文摘自《幸福瘦》/天下生活出版)

【作者簡介】

文雅

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專科醫師,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特約主治醫師新店耕莘醫院衛教諮詢中心主任、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體適能中心主任、輔仁大學醫學系部定講師、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臺灣分會、AFAA-TW重量訓練指導員。專長爲糖尿病衛教、內分泌疾病、健康體適能

39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腦炎開啓了她的中年斜槓人生,不再埋首於學術論文開桌遊店,讀體育研究所,考健身教練,平常喜歡在臉書上寫文章,一開始只是爲了幫桌遊店宣傳,後來越寫越多,談運動、談糖尿病衛教、談溝通、談親子、談情緒、談生活中的各種體悟,喜歡哲學思考也熱衷研究認知行爲。

小的時候曾經爲體型而自卑,加入排球校隊後成爲運動健將球場上領悟到哲理,一直影響着她的人生觀。身爲新陳代謝科醫師,她樂於幫助病人建立健康行爲,長達20年的行醫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有效的衛教並不是說教,而是透過理解和對話,從心開始改變,最大的夢想就是讓人人感覺幸福。

《幸福瘦》/天下生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