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話少了,孩子就好了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有時候“無聲”,真的比“有聲”更有力量。
作者 | 番茄媽
誰能想到,自從上了初二,之前一向優秀上進的兒子竟然開始“擺爛”。
每天的狀態特別消極懶散,老師還跟我說他在學校上課總是心不在焉的,經常走神。
最讓我無法忍受的是,他做功課越來越拖拉磨蹭,經常坐在桌前半天不動筆。
很快,他的學習成績慢慢滑了下來,從前五名排到了第十,然後是十五,二十五……
這怎麼能行?
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總想着跟他多溝通,每天不斷提醒他努力,催促他快點寫作業,還搬出各種大道理。
他一開始還能應付幾句,到後來直接對我愛搭不理。
結果自然是半分效果都沒有,兒子的期中考試成績那真是一個慘不忍睹。
那天晚上,兒子吃完飯一直坐在那玩手機。
我本來不想說他,但隨着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實在忍不住了,怒氣衝衝地衝過去大吼:
“都幾點了,還在看手機,你就不能自覺點嗎?”
沒想到,兒子愣了一下,滿臉不耐煩地說:“不用你管!我樂意!”
說完用力把我推出了臥室。
只剩下我一臉懵逼地待在原地。
我怎麼也想不明白,從前那個對我言聽計從、自律勤奮的孩子,怎麼變成了這樣?
百般苦惱之下,我偶然看到心理諮詢師黃仕明教授的一段話:
一語點醒夢中人。
原來兒子現在的“擺爛”局面,不是因爲我跟他的溝通少,而恰恰是因爲太多了。
父母話越多
親子關係越緊張
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趙玉平講過一個故事:
有天,一位當媽的朋友忽然給他打電話,上來就是哭訴:
“趙老師,這日子沒法過了!”
原來,某天她在家裡打掃衛生,看到寫作業的兒子從房間去客廳倒水,她就順嘴問了一句:
“作業寫完了嗎?”
沒想到兒子聽到立馬炸了:
“問問問,問什麼問,一天到晚就知道問!再問我不寫了,你少管我!”
說完,他就回到屋裡,“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這位母親瞬間懵了,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就隨口一問,兒子怎麼火氣這麼大。
趙玉平找這個男孩談心,才知道,這個媽媽每天都會催着他學習,甚至一天問好幾遍。
每次問他作業寫完沒,他回答寫完了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嘮叨:
但如果他回答沒寫完,媽媽又開始指責:
“沒寫完,沒寫完還不抓緊時間去寫?就這破學習態度,你對得起誰啊?”
所以,在她長期的說教嘮叨之下,這個男孩的情緒早就瀕臨崩潰。
兩者的親子關係就像一根脆弱而緊繃的弦,一碰就會斷。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超限效應”。
指的是因爲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對於“我”的概念越來越強烈,渴望獨立和自由。
如果家長還是反覆嘮叨、肆意指責,孩子積壓已久的情緒就會爆發出來,出現各種“叛逆”的行爲。
回想起來,其實一切早在初一開始就有了端倪。
那會兒子因爲剛上初中,很多科目比以前難度要高,加上學業繁忙,需要好好適應。
但我完全沒有體諒兒子的難處,還動不動在一旁叨叨:
“好好努力知道嗎?媽媽每天上班賺錢供你上學不容易。”
兒子一旦成績下降,我上來就是一通指責:
“這麼簡單的題還能錯?你到底長沒長腦子?”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好好跟人家學學。”
想到這裡,我後悔不已。
原來,正是我的嘮叨和指責讓兒子產生了牴觸感,不願意跟我溝通,最後只能用擺爛、沉默來抗議。
父母話越多
孩子越差勁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青少年心理健康門診接診過這樣一對母子。
兒子上初二,學校功課本來就特別緊張,可媽媽還是給兒子安排了不少補課班。
不僅如此,她還天天在家裡耳提面命,不停催促兒子學習。
不到一學期,不堪重負的兒子終於“崩潰”了:
他開始厭學,每天待在家裡打遊戲,只要父母提到和上學有關的字眼,就大喊大叫扔東西。
無奈之下,媽媽只好帶他來看心理醫生。
整個醫生問診的過程,依舊是媽媽在說個不停:
“我兒子以前很乖,我們關係也很好。”
可被問及兒子會不會主動講述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時,媽媽愣住了,因爲兒子從來沒有跟她提起過。
於是,方醫生一針見血指出:
不是孩子不想學習、自甘墮落,而是在父母密集的嘮叨聲中失去了向上溝通的力量,也喪失了努力上進的動力。
有研究表明,重複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
也就是說,當同一件事被重複的次數多了,孩子反而聽不進去了。
這對母子的情形,真的和我跟兒子的狀態如出一轍。
在兒子成績下降的那段時間,我真是特別焦慮,着急。
我一心以爲,我的不斷提醒、不斷催促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卻忽視了,我“復讀機”似的教育方式,只會加深他對學習的厭惡。
最後扼殺了他對學習的動力,讓他變得越來越差勁。
你的話少了
孩子自然就好了
看到一個故事,印象深刻:
有位媽媽喉嚨發炎,嗓子啞了說不出話。
這天,兒子放學回來說:
“媽媽,今天老師批評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
這位媽媽很想批評孩子兩句,可是因爲說不出話,只好乾瞪眼。
兒子接着說:
“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都是我自己寫的,爲什麼老師看不到我的努力。”
說着說着兒子委屈地哭了,媽媽沒辦法,只能默默抱了抱兒子。
兒子哭完,突然說了一句:“媽媽謝謝你。”
她愣了一下,兒子又說:
“謝謝你今天聽我說了這麼多話,我一定會繼續努力的。”
故事全程,媽媽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傾聽,卻獲得了兒子真心的認可和感激。
當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自然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也願意發自內心地變好。
很多時候,你的話少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了。
很多父母都頭疼,隨着孩子慢慢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到底應該如何跟孩子相處?
想起知乎上有個帖子“普通家庭應該如何培養孩子?”
有個高贊回答這樣寫道:
總結下來,想要養好孩子,跟孩子保持和諧的親子關係,秘訣就六個字:
多做事,少說話。
也就是說,當父母閉上嘴巴,不過分擔心和打擾,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孩子自然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從那天開始,我下定決心做出改變。
我跟兒子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鄭重地跟他說了聲“對不起”。
那天,兒子掉了很多眼淚,跟我訴說了這段時間的痛苦和挫折,以及對學習的恐懼。
我認真地傾聽,最後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媽媽知道你很難,辛苦了!”
接着,我跟兒子保證以後一定會管住嘴,再也不在旁邊煩他,也絕不指責他。
晚上兒子回家,我除了喊他出來吃飯,其他今天聽課如何,作業多不多,通通不提。
飯後,兒子看了一會手機,就打開書包寫作業了,到了點他就去睡了,我也沒問他作業寫得怎麼樣了。
結果第二天早上,兒子出門前竟然破天荒地跟我打了招呼。
月考的成績出來了,兒子有幾科成績依舊不好,我也忍住沒批評他,反而安慰他:
“別想那麼多了,來,今天有你最喜歡的醬豬蹄哦!”
晚上兒子主動敲門來到我的房間,說想和我討論一道錯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當你閉上嘴、不鎮壓、默默付出,安靜地守護着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戀的對象。
就這樣,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那個跟我處處對着幹,對我愛搭不理的小子消失了,我們的關係也慢慢越來越好。
看着他每天精神抖擻地上學、聽課、寫作業,我知道,曾經那個優秀上進的孩子,早晚會回來的。
至此,我也明白了朱自清在《沉默》中說的那句話: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想要成爲優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學會“閉嘴”。
教育當中,有時候“無聲”,真的比“有聲”更有力量。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