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能到府檢查!陽明大學「五大發明」專攻高齡醫學

生醫光電研究教授高甫仁開發出直徑0.49公釐超細內視鏡。(圖/陽明大學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高齡化社會來臨,居家照護需求增加,國立陽明大學利用雷射光纖,研發出直徑只有0.49公釐(mm)的可攜式的內視鏡,醫生可以到宅替病患進行內視鏡。陽明大學13日展出「未來科技展」,亮點聚焦五大發明,包含糖尿病血管病變新藥、智慧型暈眩平衡與跌倒評估平臺、低強度脈衝超音波頭盔以及快速檢測食品安全方法

直徑0.49公釐超細內視鏡 縮小手術傷口

有別於傳統上直徑大於2公釐的內視鏡,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教授高甫仁,利用RGB半導體雷射,結合一萬根影像光纖成功開發出超細口徑,方便可攜的內視鏡系統,直徑只有0.49公釐,可以進一步縮小手術傷口、降低病患疼痛與感染風險。傳統內視鏡照明以LED爲主,一旦內視鏡管徑縮小,往往會有照明度不足,影像解析度降低的問題。以RGB半導體雷射取代LED後,能大幅減少光纖耦合的能量散失,並藉時序照明產生高解析度的影像,方便診斷。預期這款超細內視鏡可以用於膽道、乳腺、血管內壁等特殊診斷。

MIP-1β抑制劑 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 減少截肢風險

MIP-1β是免疫細胞分泌的蛋白,過去科學家不清楚MIP-1β的角色,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教授陳肇文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硬化疾病以及70歲以上高齡長者,體內的MIP-1β都過度表現的情況,因此抑制MIP-1β成爲當務之急。陳肇文的研究團隊所研發的MIP-1β抑制劑,在糖尿病患者的內皮祖細胞以及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可以改善內皮祖細胞功能、幫助血管新生、保護胰臟及降低血糖。隨着高齡社會來臨,全球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預估25年內會增加55%,第二型糖尿病容易發生血管病變,嚴重時恐截肢甚至死亡,但目前對於病變的致病機轉仍不夠了解,以至於治療效果不佳。MIP-1β抑制劑未來可望成爲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

智慧型暈眩平衡與跌倒評估平臺 可望發展陪伴機器人

內耳的前庭是掌管平衡感空間感的地方,很多高齡長者因爲前庭功能老化,都有暈眩的困擾。過去測量前庭功能得依賴灌流測試,病患必須仰臥把水注入耳內,不僅時間久病患也不舒服。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高崇蘭的研發團隊,研發出「智慧型暈眩平衡與跌倒評估平臺」,平臺搭載電腦熒幕攝影機及超音波。病患只需注視熒幕,同時隨着平臺行走,設備可以動態性的測量病患的軀幹穩定、步態平衡以及動態視覺精準度。過去暈眩病患復健都是在跑步機上進行,這臺儀器可以帶領病患在平地上行走,達到協助病患復健的目的,未來也有機會發展成陪伴型的機器人。

▲智慧型暈眩平衡與跌倒評估平臺可望發展成保護機器人。

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 戴頭盔緩解失智症

有別於透過藥物延緩失智症,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楊逢羿,研發的「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頭盔」,透過頭盔發射出的超音波,經由太陽穴刺激腦部,增加內生性的神經滋養因子活化腦細胞,達到預防或緩解失智症的目的。這項技術不僅提供全新的治療方法,透過刺激神經滋養因子,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法,可以與藥物相輔相成,目前已經通過人體試驗覈準,臨牀試驗計劃預計一週治療5次,每次15分鐘,療程共計6周。未來成功商品化後,可望成爲全世界第一個可以緩解失智的穿顱超音波刺激高階醫療器材。

▲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讓戴頭盔預防失智成爲可能。

全球最快 食品PAHs檢測方法

陽明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教授楊登傑,與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江舟峰、徐國強組成的跨校團隊,開發出30分鐘內可完成多樣食品基質中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的萃取方法,並利用高效液相層析配合螢光紫外光檢測器,可以在18分鐘內完成16種PAHs的快速測定法,是目前所知全世界最快速的方法。PAHs的苯芘(Benzo[a]pyrene)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列爲一級致癌物,PAHs多發生在吸入含有此化合物的空氣,如野火燃燒、瀝青焦油,或是吃下過度燒烤的食物。過去檢測較爲耗時,面對大量的樣品檢測更顯曠日費時,這項檢驗方法可大幅提升食品中PAHs的檢測速度,爲民衆的食品安全把關。

食安所教授楊登傑開發出全世界最快之檢測,歐盟優先規範食品中16種PAHs的檢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