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之因——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問題探析(中)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活力源泉。“內卷式”競爭蔓延,不僅弱化企業發展信心和預期,更對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產生不利影響。

從現狀看,“內卷式”競爭無異於竭澤而漁,企業爲何仍要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企業應對市場變化不足——

“對創新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人從衆”能否換來“買買買”?

餐飲業是促消費、惠民生、穩就業的重要領域。平臺數據顯示,餐飲註冊商戶數量持續增多,行業整體供大於求,降價成爲衆多商家的現實選擇。

“大家願意出來,但不願意多花錢;人來了,但沒有帶動更多消費。”美團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珺說。

人流量不等於客流量。餐飲業的現狀,是消費市場的縮影。

近年來,供需變化引發市場調整,當“藍海”變成“紅海”,更需企業通過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稀缺性是產生競爭的根本原因之一。企業之間激烈爭奪的就是稀缺的資源、稀缺的流量、稀缺的市場。多家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反映,當前普遍面臨較大的創新壓力。

——從內部看,創新動力動能不足。

“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企業如同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隻,既需把握航向,又需應對突如其來的風浪,稍不留神就有翻船的風險。對於創新,總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一位建築工程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不願創新、不敢創新、不知道如何創新……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企業持這幾種心態。不願創新,是擔心成本太高;不敢創新,是懼怕失敗後的種種影響;不知道如何創新,則是缺少創新的具體方法。部分企業過度關注短期利益,忽視長期發展,導致創新動力不足。

深層次看,不少企業在多年發展歷程中把數量型擴張作爲開拓市場的“法寶”,習慣了“攤大餅”式粗放發展,創新意識不夠,創新要素儲備不足,創新綜合投入有欠缺。隨着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企業需要以更高的質價比贏得用戶認同。對此,不少企業沒有做好準備,面臨調整陣痛。

——從外部看,創新門檻逐漸提高。

當前,消費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維護老客戶難,拓展新客戶難上加難,創新的維度和邊界都需要拓展。市場需求是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部分產業市場規模在縮小,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擠壓難以避免,在營收承壓的情況下,企業創新門檻逐漸提高。技術創新緩慢與發展路徑依賴,使不少企業無法突破舊有的技術範式,陷入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

專家認爲,當部分行業整體陷入低端競爭時,企業之間的競爭模式也趨於固化,導致市場缺乏突破性創新,最終造成資源低效利用。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創新的重要主體。“內卷式”競爭反映出企業創新乏力的現實。如果不能通過創新帶來增量價值,就會陷入低水平的存量競爭。

以汽車行業爲例,由於自主創新力度不夠,不少車企在產品設計、技術研發上出現同質化,“千車一面”導致市場競爭陷入低水平的價格戰和營銷戰。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表示,企業“內卷”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在於部分行業缺乏創新,產品出現同質化。

地方干預加劇市場分割——

“本該退出的企業卻繼續存活”

“行業18個月的產能,相當於此前18年產能之和。”某光伏企業政府事務負責人對記者說。

近年來,大批企業“跑步進場”,一些地方大項目紛紛上馬,導致光伏行業產能旺盛。雖然市場需求仍在,但放眼整個行業,能夠盈利的企業並不多見。

不止光伏行業,供需失衡導致不少行業產品價格走低。

供需適配,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專家認爲,部分地方政府行政力量的錯位越位,是形成“內卷式”競爭的原因之一。

——盲目追風、錯位引導。

一旦有所謂的風口出現,部分地區便跑馬圈地、蜂擁而入,但模式基本相同,同質化、低質化競爭循環上演。

部分地區一哄而上,反映出忽視產業發展規律、盲目佈局產業的衝動。還有一些地方推出不規範的稅費優惠和獎勵補貼政策,對價格造成不當干預,相關企業可以把“補貼紅利”轉化爲“價格讓利”。

中央三令五申,明確要求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但受種種現實因素驅動,部分地區還是多多少少有意無意爲低端落後產能提供生長空間。

——不當干預、越位保護。

專家認爲,市場出清機制受到一些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干預,妨礙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僅導致部分企業“活不好、死不了”,也影響了產業重組。

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粗放生產的企業應該適時退出,這是常識。但在現實中,這些企業可能是地方經濟的重要貢獻者或納稅大戶,相關地區會採取各種方式保護,加之破產製度不健全,就讓本該退出的企業得以繼續存活。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認爲,稅收政策“指揮棒”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地方重複建設與企業“內卷式”競爭。地方政府受稅收收入驅動,存在加碼生產的衝動,加劇了供需關係失衡。

相關問題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重點領域公平競爭合規指引,改革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

行業協會作用發揮不夠——

“部分企業被迫參與惡性競爭”

適度過剩有利於市場競爭,嚴重過剩則會導致惡性競爭。只有具有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產品才能獲得更高的安全邊際。

“不卷價格,就捲鋪蓋”,道出了部分企業被迫參與“內卷式”競爭的無奈。比如電商平臺,低價策略被不少企業奉爲“靈丹妙藥”。頭部平臺動輒推出百億補貼,鼓勵商家拉低客單價,刺激成交量;還有平臺依靠強勢的流量推送機制,倒逼商家一再壓低價格,甚至必須明確標註“全網最低價”……不少企業深信“沒有流量,就沒有銷量”。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行業協會是參與主體之一。接受採訪的多位專家認爲,行業協會本應在引導企業行爲、維護公平競爭上發揮更大作用,但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部分新興業態行業協會空位。

新興業態尚在發展初期,行業制度和管理還處於探索之中,部分業態沒有建立行業協會,缺乏行業指導和約束;還有部分行業雖然已經成立協會,但仍處在試運行階段,還未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無法發揮應有作用。

——傳統產業行業協會職能缺位。

在傳統產業,一些鏈主企業依靠競爭優勢地位,迫使供應商降低供貨價格。處於弱勢地位的企業只能無奈犧牲合理的利潤率,被動參與“內卷式”競爭。這暴露出產業鏈協同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產業分工不斷細化,企業生存越來越依賴產業鏈,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往往包括多個行業。單一行業協會難以覆蓋全產業鏈,造成了行業協會發揮作用往往有限。

良性的競爭環境,離不開清晰規範的行業標準。專家表示,整治“內卷式”競爭,亟需通過完善並有效實施行業公約來抵制非理性價格戰,推動競爭從“價格”轉向“品質和服務”,通過建立戰略聯盟等形式,提升行業競爭力,共同應對挑戰。

部門協同監管效能不足——

“識別判定違法行爲難度加大”

假冒僞劣產品屢禁不止、商戶不亮證照堂而皇之經營、非法刷單與虛假髮貨橫行……電商平臺已然成爲“內卷”高地,一大關鍵詞就是“低價”。從“僅退款”到“自動跟價”“全網比價”,令不少商家無利可圖、苦不堪言。

某大型電商平臺公關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電商平臺出現“內卷式”競爭,原因之一在於部分平臺採取低價引導等手段干擾市場秩序,引發平臺之間的惡性競爭,消費者利用規則漏洞“薅商家羊毛”的情況時有發生。

低價極易帶來低質,亂象爲何難以根治?

——新業態不宜再用“老監管”。

近年來,我國經營主體數量持續快速增長,監管任務大幅加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新技術新業務新模式快速發展,新業態持續涌現,監管邊界不斷拓展。從現實看,與之匹配的監管效能亟待提升。

雖然監管部門投入了相當的力量,也取得了明顯治理效果,但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商業模式快速迭代,各種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爲層出不窮,違法行爲識別和判定難度加大。

新業態、新模式之下,消費者權益保護手段面臨新挑戰,侵權行爲呈現隱蔽性、臨時性、隨機性的特點。這也給監管部門取證帶來不小困難,傳統的監管手段和方式難以持續發揮有效作用。

——單一部門難以實現有效監管。

網絡消費涉及方方面面,單純依靠市場監管部門,有時難以取得有效治理效果。專家認爲,行業監管和綜合監管應該結合起來,充分運用數據處理技術,建立網絡消費者投訴和預警機制,進行平臺監測、風險預警,從而實現穿透式監管。

此外,在全球化逆流、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擡頭等外部環境衝擊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拔河博弈”日趨激烈。我國面臨着部分高端製造業和傳統制造業向發達經濟體迴流、中低端製造業向低成本國家或地區轉移的雙重擠壓困境。

從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維度看,企業“內卷式”競爭的出現,既有國內統一大市場尚未真正建成導致國內循環運行不暢的原因,又有外部需求衰退帶來國際循環銜接不利的原因。總體看,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需求側與供給側之間不匹配,導致出現了結構性矛盾。

總之,企業“內卷式”競爭成因複雜,不能簡單歸咎於某一方面。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最終還要靠發展來解決。無論如何,只要把準脈絡、找準癥結,就一定能開出藥方、破“卷”突圍。

(調研組成員:經濟日報記者 魏永剛 暴媛媛 郭存舉 原 洋 執筆:郭存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