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整治“內卷式”競爭,爲何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內卷式”競爭再被敲響警鐘。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到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時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一表述再次向社會傳遞出明確信號:“內卷式”競爭現象依然存在,相關整治將持續深化。
“內卷式”競爭是良性、公平競爭的對立面,表現爲惡性、無序、無效的競爭。其危害顯而易見:不僅破壞公平競爭秩序,還導致資源錯配、產能過剩、低效重複建設等問題,同時抑制市場和行業的創新動力。近年來,汽車等行業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便是典型例子。如果企業一味“卷價格”,可能會偷工減料、犧牲品質,最終拉低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
這種以價格比拼爲核心的“內卷”,繞開了產品品質、技術和服務的良性競爭,演變爲以擠佔對手爲目的的“生死戰”,爲行業長遠發展埋下隱患。更有甚者,部分企業還陷入造謠抹黑的“口水戰”,甚至公開懸賞徵集線索,向網絡“黑公關”宣戰。這種惡性競爭不僅損害企業聲譽,也破壞了市場秩序。
整治“內卷式”競爭不僅是企業的責任。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爲。地方政府的“內卷式”競爭主要體現在招商引資上,例如拼土地、拼稅費、拼補貼,忽視本地實際情況和營商環境優化。這種盲目招商不僅加大財政負擔和項目爛尾風險,還助長企業“短期套利”心態,加劇經濟發展的“內耗”。
從企業和地方政府兩端的現實情況來看,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不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當前,一些市場和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地方經濟發展也面臨轉型壓力,這使得“內卷式”競爭的誘惑和慣性更大。因此,必須通過政策規範和引導,激勵企業和地方政府轉變競爭模式,從爭奪存量轉向創造增量,通過創新和差異化發展迴歸良性競爭。
相關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今年1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發佈,明確要求加力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禁止地方政府突破國家規定的紅線底線,違規實施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這將倒逼地方政府規範招商行爲,推動傳統招商模式轉型。同時,產業規劃和政策制定必須更加契合地方實際,瞄準比較優勢,實現精準招商和高質量招商。
這一政策導向也將傳導至企業端。部分企業的“內卷式”競爭,可能與政府不當的產業規劃導致的產能過剩和同質化競爭有關。政府的產業規劃更科學、更理性,有助於從源頭抑制市場泡沫,爲企業的“內卷式”競爭釜底抽薪。
對企業而言,應加強自律,主動抵制不正當競爭,重視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確立市場優勢。同時,針對“黑公關”等現象,應加大規範力度,構建良性競爭的企業發展輿論環境,讓企業能夠心無旁騖謀發展。
“內卷式”競爭是公平市場、創新活力和發展效率的大敵。任由其加劇,註定沒有贏家。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樹立良性競爭機制,已刻不容緩。只有通過政策引導、企業自律和地方政府轉型,才能打破“內卷”怪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 紅星新聞(作者 鄭楚)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