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罹罕見肺疾遲遲無法出院 長庚肺移植團隊助他重獲新生
長庚團隊與病患合影。(長庚醫院提供)
長庚團隊與病患合影。(長庚醫院提供)
21歲的陳先生,3年前自越南來臺工作,去年健檢時發現胸部X光異常,後來呼吸越來越不順,走路也開始會喘,確診罕見肺疾「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雙側肺臟嚴重受損導,致雙側氣胸,接受胸腔鏡手術後雖有改善,但因肺臟破壞太嚴重,需使用高流量的氧氣、持續胸腔引流,遲遲無法出院,肺臟移植是他最後的希望。
陳先生經僱主協助、多方協調合作下,至林口長庚進行肺臟移植評估,也獲得健保署覈准移植資格。等待捐贈過程中,肺臟功能持續下降,於去年11月獲大愛捐贈的「邊緣性捐贈肺」而接受雙肺移植。「邊緣性捐贈肺」是指捐贈肺部分狀況較不佳但仍可移植的肺臟,雖有細菌性肺炎,但經醫護人員照顧,陳先生於移植後4天拔管,今年1月18日順利出院,目前已可自由活動,呼吸順暢且不需使用氧氣,走路也不覺得喘,得到重獲新生的機會。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高國晉師指出,「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是組織球異常增生的疾病,每100萬名成人發生率約有1-2件、兒童則每100萬人中約3-5件。此症會侵犯身體每個器官造成骨頭或皮膚、肝、肺、淋巴結、骨髓等病變,治療方式從藥物、手術、放射線治療到化學藥物治療都有,及早就醫、早期治療、長期追蹤,可提高治癒率,減少後遺症發生。不過,若侵犯的是肺臟且破壞太嚴重,則屬不可逆的末期肺病,此時,肺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選擇。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暨肺移植團隊召集人陳維勳表示,呼吸是人類再自然不過的本能,但對於肺臟功能日漸惡化的末期肺病病友們來說,須終日使用氧氣而致生活受限,舉步維艱;若內科藥物治療後而效果仍有限的情況下,肺臟移植將是改善生活品質的選擇,而早期轉介評估是否適合接受移植,可改善長期存活率。
陳維勳表示,肺臟移植手術是胸腔外科難度最高、耗時最久的胸腔手術之一,由於慢性肺病會引發右心衰竭,病人移植前常有嚴重的心肺問題,導致肺移植時麻醉難度提高。手術中須將遭受破壞的肺臟移除,移植入健康的大愛捐贈肺臟,而肺病病人常伴隨嚴重的胸腔沾黏,提高手術難度。
臺灣的肺臟移植相較於心、肝、腎等其他器官的移植髮展較晚,存活率也較差。陳維勳表示,目前的個案數與存活率仍不比國外。但近幾年臺灣肺臟移植整體個案數大幅上升,存活率也逐年改善,林口長庚的成果更是名列前茅。
陳維勳表示,林口長庚醫院於1998年完成第1例肺臟移植手術,但因早期大愛捐贈肺臟來源較少,手術技術及術後照顧仍不成熟,經過10多年的團隊磨合學習後,2016年在胸腔內外科的主導下成立了多專科的肺臟移植團隊,包含心臟內外科、影像診療科、復健科、腎臟科、感染科、精神科、新陳代謝科、肝膽胃腸科、麻醉科、呼吸治療科、物理治療、專科護理師、加護病房護理師羣等。
林口長庚設置有器官移植加護病房,提供器官移植病人全面的重症照顧。由於肺移植個案數越來越多,去年也新增肺臟移植協調護理師,除了更能直接協助肺移植病友,也方便民衆或其他醫院作移植前諮詢及轉介聯繫。
截至目前,林口長庚已完成50例肺臟移植,1年存活率高達91% (與國外有名醫院相較Mayo clinic 91%,Cleveland clinic 85%),高於臺灣平均76%。2021年林口長庚肺臟移植團隊更進行長庚體系跨院區技術支援,協助高雄長庚醫院完成3例肺臟移植手術。
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肺臟移植手術時需要多組、多專科醫師互相配合,通常需花費8到12小時。目前林口長庚的肺移植仿照國外成熟的肺臟移植中心,採多專科合作模式,包括胸腔外科、心臟外科、麻醉科、體外循環師、手術室護理師等,提升手術的成功率。
葉集孝表示,大愛器官來源不易,對於邊緣性捐贈器官,施行於受贈者身上要有最好的結果,也需要使用衛服部已經通過的活體器官保存系統,來觀察捐贈者的器官是否適合進行移植,這部分的成本及耗材也相當高昂,期待健保署能一併納入給付,增進國人健康。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李威震表示,林口長庚醫院對於器官移植醫學的推動向來不遺餘力,也是國內最重要的器官移植醫院之一。近幾年經由林口長庚的肺臟移植團隊的努力,已完成短中期與國際相同的成績,相信這個集合多科別的團隊,能繼續團結合作努力,提供末期肺疾病病人最好的醫療照顧,也讓臺灣的肺臟移植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